“摄生”不等于养生,“摄生”所涵盖的范围要比养生更加广泛。
“摄生”一词最早见于太上道祖的《老子道德经》:“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避甲兵。”
清《钦定四库全书》本在《说文解字》中,“摄”的本义是根据号令统一行动,有统摄、调摄的含义。“生”,《黄帝内经》中讲:“生之本,本于阴阳。”不仅是人,万物的生都要依靠阴阳,一个生字,已经把阴与阳都包含在内了。
清《钦定四库全书》本所以“摄生”一词的本意就是——调摄阴阳,统摄生命。而养生一词出现的时间则晚于《老子道德经》,意思也讲得不够究竟、彻底。“摄生”包含养生,但养生则绝对不能完全代表“摄生”,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摄生”,除了涵盖养生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了早期道教的辟谷术、服食术(服饵、服药)、导引术、行气术(服气、食气、吞气、炼气)、房中术、存想术(存思)、炼丹术(外丹)与唐宋以后的内丹术。可以说,“摄生”是道(家)教的一个专有名词。
比如金元时期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祖师所著的《摄生消息论》,还有明代《正统道藏》中所收载的《摄生纂录》、《四氣摄生图》、《彭祖摄生养性论》、《太清道林摄生论》等道书,皆以“摄生”——这个道教专有名词来命其书名和(或)出现于篇章当中。
古之道医,也遵循太上(老子是其化身)之教,均用“摄生”这个本义词,而不用养生这个转义词。因为只有“摄生”,才能真正符合道教文化内涵;只有“摄生”,才能真正彰显道教文化特色。
附注:
兕(sì),类似于犀牛的一种动物。《西游记》第五十回中太上老君的坐骑——独角青牛即是“兕”,下界后自号“独角兕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