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绝大部分哺乳动物,身上都覆盖着浓密的毛发,但人类却没有。
即使一些人种的体毛相对更茂密,但也明显少于其他哺乳动物。我们是什么时候、如何失去体毛的,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后退的"发际线"
人类并不是唯一失去毛发的物种。
人类之外,鲸鱼、大象、裸鼹鼠等等,这些谱系距离很远的哺乳动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无毛。
哦,对了,为了防止挨骂,猫子得先强调一下:现今所有哺乳动物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都至少有一些毛发,因此没有物种是真正无毛的。所谓的“无毛”和“有毛”在定性上是基于毛发覆盖的密度。
虽然我们人类头上还残留着一簇特征性的毛发,但由于体毛不那么显眼,所以我们也属于“无毛”的范畴。
导致无毛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选择适应告诉我们,后退的"发际线"肯定是有其好处的。
海洋哺乳动物,包括鲸鱼、海豚、儒艮、海象等等,毛发稀疏可能与水动力适应性有关,使这些物种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水中行进,在海洋环境中繁衍生息。当然,海洋哺乳动物也有毛茸茸的,比如威德尔海豹。
大象、犀牛和河马等大型陆生哺乳动物的毛发也很少,这可帮助其在炎热的气候下更容易降温。
然而,就像我们祖先一样,这些无毛物种的祖先也都相当多毛,这必然意味着:无毛,作为一种适应性,独立进化了多次——不同物种达到相同结果,这个过程被称为“趋同进化”。
以我们现在的科学认知水平,所有这一切,可能是它们经历了类似的遗传变化。科学家想知道个中究竟,在年首次对62种动物的遗传密码进行了比较,其结论是——
大自然已经在位于进化树不同分支的哺乳动物中至少部署了九次相同的策略:无毛哺乳动物的祖先殊途同归,使一组共同的基因失活,从而脱落毛发。
关键基因
掉毛源于基因“秃”变,并不断累积。
比如开启或关闭在性状发育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基因——包括编码角蛋白的基因和构建毛干并促进毛发生长的其他基因。
基因组的调控区域似乎同样重要。这些区域不编码生成头发的结构,而是间接影响该过程。它们指导某些基因何时何地开启以及产生了多少。
研究人员们调查了19,个基因和,个调控区域,发现其中有数百个与毛发调控相关,可以用来解释各种毛发特征背后的遗传机制,并由此确定了无毛的哺乳动物物种中进化相似的基因组部分。
我们会在压力下脱发。而所有的无毛物种,是在名为进化的压力下,一些基因变化导致了掉毛脱发,另一些让毛发停止生长。
秃了,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保护皮肤,热、冷和紫外线辐射的伤害会更多,但这些无毛物种的受益大于弊端,反而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于是这些相同的"秃"变基因快速的累积了下来。
写在最后
我们人类似乎是唯一经历了严重脱毛的灵长类动物。
尽管年《遗传学》上的文章认为我们的基因"秃"变大约是24万年前,人类谱系中假基因KRTHAP1(有助于产生角蛋白)的功能丧失。但随着本世纪的新发现——丹尼索瓦人的出现,说明人变得光溜溜的历史肯定还要更早。
至于我们人类是如何变成无毛的,你可以自由表达,无所谓对错,一切现存的解释都是假说,没有定论。关于毛的始末,任然还是迷。
毛,这个小谜题,在今天只是我们身体无关痛痒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有衣服。唯一受到审美的影响。
未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子不好说,但随着基因学的发展,猫子觉得,未来定会放开基因编辑的一切禁忌——只要有能力,人类一定会自己扮演"上帝"的角色,把我们自身编辑成一个全新物种的,到那时说不定全身光溜溜一根毛也没有呢。
作者感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