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犀牛第二大陆生动物

中国犀牛是生长在中国的三种犀牛(印度犀、苏门犀、爪哇犀)的种群统称。它们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是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不过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它们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左右。

中国犀牛的灭绝分为自然现象和人为破坏两种原因。

第一,气候逐渐变冷。

犀牛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动物。从公元前年前后黄河以北气候明显变冷开始,该地区的犀牛种群持续南迁。唐朝时,黄河以北地区已完全不适合犀牛生存,唐贞元年间那头得到最高礼遇的犀牛,在年(贞元十二年)冬天,冻死在了长安皇宫动物园中。此后,唐人放生驯犀一般都要送回原产地去,这正是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冷,已不再适合犀牛生存。到年前后,不仅长江流域的气候也开始变冷,冬天连岭南郁林州(今广西兴业县)的犀牛都要“掘地藏身而出鼻”,也就是说犀牛需要在地上挖个坑,把自己整个身体躲进去,仅留个鼻子在外面,可见其严寒程度已经逐渐不适合犀牛的生存。

第二,栖息地不断缩减。

以犀牛在商周之际的千米的北界作一条边,以最西北端屈吴山作原点,由原点向南与云南西南端连一条线、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弧形之间围成的扇形区域,就是中国古代犀牛分布的总面积。三千多年来,中国犀牛栖息地北界线一直在以每年米的速度向西南移动,直到当代归零,造成这种改变的外力,不仅是气候改变和直接大量捕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人口压力增加,无形之中就一直改变着犀牛栖息地环境。

殷商时期犀牛所能到达的北界,或还在殷墟之北的内蒙古乌海一带,经六盘山往东,过子午岭、中条山、太行山,直至泰山北侧,长达一千八百多公里。春秋时期的北界,则已缩减到了渭南山地、汉水上游、淮河流域直至长江下游;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中原就已经没有犀牛了。唐朝时,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甚至青海,都有分布。明朝时,只分布于贵州、云南。到了清朝时,它们的栖息地就仅剩下云南了。

第三,也是众多濒临灭绝的生物体共同的遭遇——人类的猎杀。

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清热凉血中药材,其皮和血也可以入药,救人无数,在中国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另外犀牛皮也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士兵皮甲制作,这加速其灭绝速度。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还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

在民国建立后的十余年间,共捕杀只有10头左右。此后,在中国大地生存了几千年的犀牛在中国彻底的绝迹了。尽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又从海外引进了一些犀牛,尽管9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从中国的动物园内目睹和观赏到犀牛,但是,原本土生土长在中国野外环境里的犀牛,却永远一去不复返了。虽然这三种犀牛至今还存在,但是它们依然处在濒危和极危状态,仍然急需我们人类的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iua.com/jssd/7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