鍖椾含鑽ㄩ夯鐤瑰尰闄㈠湴鍧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46488.html
一般情况,金融市场的投机者们不喜欢聊人口问题这种长周期的话题。
因为人口周期必然很长,短期内缺乏引起市场波动的变量,而大多数的交易行为都是中短期内必然需要发生的——你总不可能三五年才交易一次——所以这使得长周期因素变得很难交易、甚至不可交易。
所以,人口这种长周期问题,不严重到一定程度,变量的变化不大到一定程度,是不可能引起金融市场重视的。
反过来说,什么时候金融市场开始人人聊人口问题了,那就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市场无聊至极,没啥波动,挖空心思找点新变量玩玩。
要么,就是这事儿已经严重到姥姥家了。
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难产,市场有所预料,但没想到这么难。人口下跌已经出现在了沈阳这样的一线城市,苏锡常的中枢城市无锡竟然也是负增长。
英国佬的《金融时报》说这次是年以来的人口首次下降。
这种说法显然不对。三年自然灾害人口当然下降过。
但却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首次下降。
之前我们的生育率大概是1.7。
传闻这次的生育率可能在1.5以下。
生育率就是一个已婚妇女愿意生几个孩子。如果只生一个显然是无法保证增长的,生两个能持平。
所以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深圳把深房理彻底干掉。地产作为经济承重墙暂时还不能敲,但更加不能自己垮掉。
你把现在的接盘侠盘子里的饭给倒了,你得让后面人的盘子里还能盛点啥吃的。
国运在人口问题的表现只是万里长周期的第一步。
我们的人均GDP只相当于年的美国,但人口年龄结构已经比年的美国要老,而且近年老龄化比例趋势明显加剧。
下面这张图,每根曲线都是从年统计到年。你最好花10秒钟仔细看看图再看下文。
年的数据还没出来,所以年是目前最新年度数据。
纵轴,曲线越低越年轻,越往上走就越老。
横轴,曲线右边的终点越靠右则越富裕。
你看中国那根黄线,最近这些年在以刹不住车的形式往老龄化的方向走。
你再看图中所有的曲线:
横轴往往可能出现突然倒退,那不过是经济衰退罢了。
而纵轴,所有曲线,除了德国,从来没有突然下降过。
中国刚刚赶上年的人均GDP,却已经比年的美国要老了。
老龄化-人均GDP这根曲线,第一次上穿美国。
而且后面的趋势必然还会加剧。
因为,人口的车开起来,那可是没办法急转弯急刹车的。
人口问题好比抽烟和锻炼身体。
抽烟一天没什么,十年二十年就是质变,身体抽废了那是挡不住的。
戒烟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同样,锻炼一天没什么,锻炼十年二十就是质变。
躺平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所以,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从年施行计划生育到年放开二胎,好比一个抽了近40年烟的人,你让他突然戒烟,身体就会一夜之间好起来?
房间里的大象、草原上的灰犀牛,不会自己突然消失掉。
木已成舟,怎么办?
德国是这些国家里唯一出现过纵轴突然转向的。
他们的玩法是引入移民。
但这招对天朝显然是行不通的。
天朝的人口红利不是结构性的,而是全局性的:
我们有最多的制造业人口、技术人口、理工科毕业生人口。
你引入第三世界移民,能不能跟上制造业人口要求?
移民们洋大人的吃苦耐劳基因不可能赶得上中国韭菜。
首先学习中文的痛苦就把绝大多数洋大人挡在门外。
所以这事儿就是:势不可挡,无处可躲。
你可能会说,我们老百姓可以投资医疗、养老保健、人工智能、生产自动化等抗老龄化风险的行业来对冲老龄化和经济下滑风险。
然而,人口老了,干不动了,养老行业赚养老的钱,但社会整体的财富增加速度是放缓的。养老的钱,谁来出?
还得靠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创造的经济增长。
人工智能和生产自动化,只能解决供给效率的问题。
需求呢?
机器可只要电和汽油就行了。
机器不需要消费,更不会自己投资。
所以,就算有人可以投资这些行业,那也只不过是部分人群的局部边际改善,只不过是在一个整体老去的国家里有一小部分人过得没那么难堪。
一句话:只能靠人口增量创造的经济增量。
因为,从一个国家整体来讲,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做空自己来发财致富。
周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