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的笨功夫如何做一个既酷又萌的学霸

06 一个乐天派的自白邱汐岩邱汐岩 万人迷学霸年龄:20岁籍贯:江西上饶星座:双子座微博:

岩哥永远十九岁厦门大学法学院戏剧比赛冠军摄影比赛冠军英语演讲赛冠军名言: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也会担心挂科,担心六级,担心以后没工作。但是心中的正能量告诉我,其实你还小,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我是一个充满正义感但是又有歇斯底里一面的双子座,我是一个正经得不行的奇葩。很多人在刚认识我时都会用“冷漠”“正经”或者是“正义感”“玩世不恭”之类的词汇来形容我,但是真正认识我之后,所有的形容词都会像化学反应一样化合成一个词语——二货。二货源于每天不断的说笑和自我鼓励,二货源于一种乐天的自嘲精神。所以,每个二货都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无论是“智障儿童欢乐多”还是“呆到深处自然萌”。我要说的“乐天”,不是白居易,不是日本的购物公司,也不是食品生产公司,更不是女子偶像团体lottegirls。其实这个“乐天”很简单,是我们直接能够想到但是很难在百度上直接检索含义的词语。也许我们会去问乐天到底是什么意思,得到的解释一般就是“处事抱着乐观态度的一类人”。在《易经·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乐天知命,故不忧,表达的就是一种乐于顺应天命,乐于自己当下处境而不担忧的情绪。为什么我不用乐观来简单地概括?因为我总觉得乐观相比乐天少了一点飘逸和洒脱。以我的人生阅历,很难用理论依据来概括乐天和乐观的区别,好吧,就是一种执念支撑我让我觉得乐天要高级一点。乐天派的精神缘何重要?稻盛和夫说:“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就是这样,人的道路有精神层面和客观层面,大家都知道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所以一个乐天派的精神道路往往会使他的客观道路更加顺畅。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厚,短短的二十年间,我对乐天精神的感悟无非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做选择要果断、会玩能玩、敢于自嘲等等,这些元素在成为一个乐天派的道路上特别重要。下面就是这几点的详述。■尊重自己的内心■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才能给自己一个做“乐天派”的理由。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跟我抱怨当下的处境不尽如人意,或者有一段感情让他/她觉得很累,而高强度的抱怨往往源于一些违背自我意愿的决定。比如说我选择读这所学校是因为爸妈非常希望我在这所学校学习,我和这个姑娘或者男孩谈恋爱的原因是因为TA很优秀或者TA对我很好。这就说明其实在走向这个处境的过程中,我们的动机并不是纯粹的内心真实意愿,多多少少有迎合他人的成分在里面。于是乎,抱怨由此产生,我们将自己的情绪通过一个固定句式表达出来:“当初要不是为了×××,我怎么可能像现在这样?”所以在成为一个乐天派之前,要做的就是每个抉择都尊重自己的内心,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当选择都是自己做的,路是自己选的之后,或许我们就没有机会去埋怨别人了,那个时候能抱怨的只有自己和不可抗拒的偶然因素而已。我很感谢我的父母能够让我自己独立地去做每个决定,让我清楚地知道以后即使后悔也不能抱怨他们。我是一个比较物质化的人,宁愿精神世界贫瘠也不要我的物质世界荒凉,所以我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最起码是舒适。我很感谢我的父母能够让我自己独立地去做每个决定,让我清楚地知道以后即使后悔也不能抱怨他们。初三之后,我觉得我做得足够正确的决定就是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一所省内最好的高中学习,而且跟很多周围的同龄人被爸妈送去读书不一样,我是跟父母提出了去临川读书的想法。这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我可能要比很多孩子提前三年感受寄宿生活和集体生活。这也让我更早锻炼出了强大的内心。记得我刚到学校的时候,环顾四周,“举目无亲”,而且体弱多病(不是说着玩的,我15岁的时候没现在这么壮),我就住在了一栋刚刚弄好的宿舍里面,每天除了生活可能还要像活性炭一样帮宿舍楼除去甲醛和苯。因为我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很多问题随之而来,比如说频繁地生病,比如说牙疼,比如说水土不服,比如说食堂的饭菜吃不惯,比如说半夜蚊子咬怎么办,甚至咳嗽被误诊为肺结核导致一段时间还要吃护肝片。强调这些问题也许在一部分人眼中显得很矫情,但是也会有一部分人认同我,这种经历的确让我收获很多。我一开始也会矫情地跟爸妈打电话,也想过我还是回家读书吧,可是爸妈都会告诉我,我们也没逼你,是你自己要来这里上学的。其实挂了电话之后我想想也对,我自己选的,没办法去抱怨谁。有一个好朋友是传媒大学的,传媒大学自古出美女也是众所周知。她虽然长得也挺漂亮,但刚刚去一个美女云集的地方也挺不适应,加上播音主持专业的女孩不光漂亮,一个个还都那么有才,所以当初进去的时候她也有点自卑,感觉很多机会都轮不到她,竞争压力太大。但是她说,其实播音主持是她很喜欢的专业,也是从小的梦想,考上这个专业家人很支持也很开心,所以其实想想也没什么好自卑的,自卑的话就去拼呗,总比干等在这里好。说实话这种态度给我的感触特别大,虽然道理很简单,大家都会说,但是能真正这么去想的人或许现实中也不多吧。所以总结下来,所谓的乐天精神,需要一个自我存在。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健全的自我才能做一个彻头彻尾、纯粹的乐天派。有一句曾经的非主流们非常喜欢的话,我在高中时也看到有人在空间写过——“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虽然这句话有点偏激,不知道发明这句话的人在生活中受了多大的刺激,可是回过头来发掘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选择的路。而作为乐天派的人,我们完全可以站着开开心心走完,或许真的是只有非主流才会这么意志坚定,才会有这么强大的精神世界。■果断选择的决心■乐天派无论是表面还是内心都应当是一个果断潇洒的人,那种没有深思熟虑就下决定的人跟乐天派相比也就是“武断”和“果断”的区别了。果断是一个乐天派应该有的心理素质。我不能想象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还能做一个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乐天派。如果说前面的自我选择是一件我能够做到的事情,我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告诉大家自主选择的好处,那么这里的果断选择就是我做不到的一点。也许是因为双子座分裂的性格,当我认为我足够果断足够成熟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事情让我到现在都无法作出决定。果然应了那句老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玩得好的小伙伴都知道我特别烦躁的时候其实都在烦一些决定,我到底应该怎么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虽说不是每次抉择都关乎命运,但是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每个决定都能影响其他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感情和日常生活。也许是顾虑太多,我始终是一个潇洒面对结果而无法潇洒作出选择的人。比如说大学生每次开学都要头疼的事情是选课,尤其厦大三个学年,每年要选三次课,这对我一个选择困难的人来说是件很头疼的事情!记得我刚刚从漳州校区回到本部,对本部复杂的地形实在不够了解,看着选课列表上一串什么南强、同安、群贤之类的教学楼名称着实是千万头“羊驼”奔腾而过,这些地方到底在哪儿啊?还得想这个课给分高不高?上课无聊不无聊?或者说老师是不是很恐怖?当我还在纠结这些的时候,也会有同样选择困难的室友来找我问我该怎么选,我只能说sorry了。所以这个时候我特别羡慕那些找我去打球的小伙伴们,当我问他们选课的事情怎么办的时候,他们总会说,大老爷们还在乎这个,选几门自己喜欢的再说呗!那一刻,我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看到只剩自己在电脑前纠结选课的时候,深深觉得自己性格好肉(这个表达是一个北方姑娘教我的,应该就是犹豫不决的意思)。年的NBA总决赛经历了抢七大战,最后荣膺总决赛MVP的勒布朗·詹姆斯也在封神之前饱受争议。各大篮球论坛上争议最多的无非就是马刺队的卡哇伊·伦纳德在防守詹姆斯的时候选择放两步的策略而詹姆斯并没有用跳投解决问题。记得当时的解说嘉宾杨毅这么讲:“你在詹姆斯的眼中看到的是犹豫,他想给队友创造更好的机会,但是这对一个超级球星来说是最要不得的。”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詹姆斯,看到他持球的时候总会想象如果这个时候持球的人是曾经的科比、麦迪,现在的保罗、杜兰特会怎么样,虽然他们都不曾像詹姆斯一样获得双MVP,但是在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一个洒脱的灵魂。保罗虽然一直是球队的指挥官,但是该出手时从来都是见血封喉;麦迪和科比在我们这代人看来是篮球场上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足够洒脱,足够清楚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当比赛胶着的时候只看超级巨星;杜兰特很年轻,他的第一次总决赛表现让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属于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一手精准的投篮,更因为他有见血封喉的大心脏。我一直喜欢沿用一个很牵强的逻辑——如果我犹豫不决就会把事情搞砸,如果我把事情搞砸我就会坑了队友,如果我坑了队友保不齐队友就会责备我,如果一个人受到了责备就很难做一个足够乐天的人。虽然是强盗逻辑,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很偏执地相信这个,所以我一直崇拜那些潇洒的人,崇拜那些果断的人。不过说句题外话,一个团队当中最好的就是自己做得不对队友不怪你,队友做错事你去鼓励。这种模式才是一个好的团队。记得当初校园超级杯篮球联赛期间,因为实力上跟学长还存在差距,我上场比较紧张,犹犹豫豫,产生的失误也不少,但是印象中没有谁责怪过我,气氛很融洽。看他们一个个在场上有责任有担当,出手果断,所以最后才有第二名的成绩,想想或许这是一个文科学院能走到的最远的地方了。当有的事情本身没有对错可言的时候,团队里一个人做了什么,其他人无论如何都要先去拥护,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坚持到最后,功过在结束之后自然会有分晓与评判。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潇洒果断的内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面,如果你不够潇洒,那么你很难做到肆无忌惮地笑,肆无忌惮地哭。在我眼中,一个真正的乐天派是足够潇洒和“肆无忌惮”的。■足够的玩乐主义■大学中如何定义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学得过学霸,玩得过学渣”都是成功人士。玩乐主义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即便不说绝对,十个人里面也至少有八个是正常人,是需要玩乐和休闲的,剩下的两个十有八九是工作狂。在他们的世界当中,压力来源于工作学习,也消失在工作和学习当中。但是对于正常人而言,压力来源于工作和学习,而在玩乐休闲中得到释放,反正我很难想象一个无处宣泄压力的人能够做一个怎么样的乐天派,能够不精神抑郁实属幸事,还要做一个很乐天的人这显然不现实。在我看来,如果只是为了玩而去玩就会形成一种内心的空洞,很直白地说那就是浪费时间。玩乐,其实并不是说单纯地去游乐场high,也不是单纯地在酒吧喝酒畅饮,也不是在KTV欢唱一晚上,也不是在大悦城、君太血拼到手软。在我看来,如果只是为了玩而去玩就会形成一种内心的空洞,很直白地说那就是浪费时间。只有具备某种目的,你的玩乐才有意义。以我自己为例子吧,其实我是一个很喜欢旅游的人,而且我不喜欢说自己喜欢旅游,而愿意说自己是在旅行。说实在的,小清新的格调不适合我这种大老爷们,但是我有一种执念:旅游是一种纯粹的赶时间的游览,而旅行是把时间观念忘记的一种体验过程。我也曾经去旅游过,独自一人或者跟父母一起。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报一个旅行团,怀着极大的憧憬去看旅行团的行程安排,比如几点到几点在机场集合,然后几点到达目的地,集体入住某某酒店,然后几点出发,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起初看到的时候我们只会觉得,“嗯,这个行程很充实”,但是,当我们踏上这段行程的时候就会感觉每天都被人牵着鼻子走。很典型的就是早上没有睡够就告诉你得集合,不然大家都在等你一个人你会很不自在。这个时候我会问问爸爸,“爸?咱们是在军训还是在玩啊?”我爸爸总会很辛酸地跟我说,爸爸累了。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既然是出来玩,为什么不能自由安排时间?为什么要让旅游团这么折腾自己?这显然不符合旅行的目的,如果一次旅行变成如此奔命的活动我倒愿意选择宅在家里。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第一次和老爸去香港,其实对于一个县城的孩子,小学刚刚毕业可以去香港玩是件很梦幻的事情,那里有童年想要的游乐场、迪士尼、海洋公园……但是正因为太过于憧憬海洋公园和迪士尼乐园,以至于我前一晚真的很兴奋,一直想着到了迪士尼怎么怎么疯狂。第二天上午,如你所想,七点钟集合去金紫荆广场感受香港回归八周年的节日气息。可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是不懂什么回归月气息的,我想当初很多正常的孩子也都这样,我只要动物园、我只要游乐场!果不其然,下午去海洋公园的时候我终于扛不住了,玩了一次海盗船和过山车就躺在爸爸的怀里睡着了。结束之后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我还没有睡饱就被拉去一个完全没兴趣的地方耗费了原本就少的精力,于是在自己最爱的地方没有了力气。所以无论我是否想法偏激,至少我现在对所谓的旅游——跟团旅游印象很差。当然,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会抱怨自己爱玩的东西没有玩到有多么失落,作为一个正常的家长也会“教育”你说“跟团游实惠,有能耐你花这么多钱去自由行啊”。所以在那之后的第二次出行,我选择了一个人的自由行。坦白地说我那次出去玩选了一个很安逸的地方——成都。自由行为什么称之为自由行?因为它足够自由,我没有把时间精确到小时来安排自己的行程,而是很模糊地将时间剖成半天半天的来玩——上午、下午和晚上。我所做的事情只有两件——发呆和吃。在春熙路、宽窄巷子这种纯粹用来消磨时间的地方,如果不把时间浪费在吃和发呆上就是对成都的不尊重。很多人会选择去武侯祠、都江堰和青城山这些地方玩,当然我也去了,但是在我眼中一个地方如果成为景区之后,这里的东西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就像《游褒禅山记》里面说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一个地方去的人多了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我宁愿待在天天都是本地人的地方感受气氛,在一间茶馆里面跟本地人一起喝喝茶,看看川剧,虽然门票有点贵,但茶很便宜还能续杯,坐一个下午找一个能聊的听听本地的一些奇谈。所以在成都的时间过得很快,我也学会很多东西,不光是一口安逸的四川话,更有对成都人的了解和对成都生活态度的感受。而三天的行程也没有比旅游团多花什么钱,但相比跟团出游,我更钟爱这种“浪费时间”的玩法。出门旅行只是我玩乐主义的一个方面,并不是玩乐主义的全部。当一个人可以通过一种智慧的玩乐去感受一个城市的氛围,去释放内心的压力,并且在消磨时间的过程中多一份感悟,那么我就会认为这个人很会玩。而会玩的人,肯定是一个有阅历和内涵的开心的人,这不正是一个乐天派所追求的极致吗?■纯粹的自嘲精神■我所了解的最早的自嘲是出自鲁迅的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今,自嘲成为社交场合的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不仅能够化解尴尬、调节气氛,也能显得自嘲者为人随和大度。一个乐天派如果身上有什么不足之处,等到别人来帮你说出来那就很尴尬,所以有什么不好的尽管自己说就行。至少我持这种看法,因为我不怕别人会因为我自嘲而嘲笑我、看不起我、不喜欢我怎样的,即便不喜欢也没办法,自嘲界的一句名言如是说“我又不是人民币,我怎么能保证每个人都喜欢我呢?即使是人民币也只有中国人喜欢而已”。所以,不要害怕自嘲,自己嘲笑自己总比被别人嘲笑来得更让人舒畅。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个正在演讲的人,当你讲到正开心的时候忽然间忘词了,卡在那里一动不动,这个时候台下的观众会怎么反应?一开始是沉默,接下来是躁动,当他们的耐心耗尽或许就会发出无尽的嘘声,到那个时候你整个人就会开始越来越紧张,反而无法整理思绪,以至于整个演讲毁于一旦。而一个懂得自嘲的人这个时候也许会说“上了年纪记性差了”之类的话,自我调侃一下,或许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就能够将原来的思路给缝合起来,整个演讲不会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卡顿。在他人眼中,自嘲的那个就是心理素质强,会懂得调解气氛和自己的情绪;另外一个人就是心理素质超级差,气场很弱,镇不住场。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位主持人叫王自健,也是《今晚80后脱口秀》的脑残粉,喜欢王自健的原因有很多:他口才好、长得可爱、段子多、抖包袱很巧妙等等。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脱口秀主持人而言,如果不会自嘲,那么可能会死得很惨,而他却深谙此道。他也许经常说自己帅、自己火或者自己是一线大牌之类的,其实这都属于反讽,能够让大家很配合地嘘一嘘他,以此活跃气氛。而且,他会“黑”自己的写手团队——蛋蛋、赖宝和建国,也“黑”自己的家人——他的老婆。其实很多段子通过这种反讽和自嘲的方式讲出来或许会使得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并且更加乐观。大学阶段,学法律不过两年,爸妈的一些朋友就总会拿一些法律问题来问问你、考考你,还会拿一些很家常的问题叫你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学法律的人应该也懂,但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我一般也就挠挠头说我也不知道,学艺不精。然后大人们就会“嘲讽”说,你们大学不是白学嘛?我就继续挠头,补充一句:“大学大学,大概学学。”就躲过了下一轮的追问,直到现在我依然坚信,有时候你跟一些大人聊这个,认真你就输了。有些看似不重要的问题我们用一种乐天派的自嘲精神带过即可,因为我们要坚信这些问题对我们而言只是绊脚石,我们要做的是跳过去追寻更高的点。做一个乐天派,每天微笑地面对生活,小麻烦小问题我们可以用微笑面对,当心大到足够自嘲足够正视这些问题的时候,心也就大到可以装下这些小麻烦、消化这些小麻烦了。切记,自嘲就像每天对自己微笑一样重要。■不害怕失去机会■机遇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那么重要,它就像一个人的催化剂,可以让一个原本怀才不遇、碌碌无为的人瞬间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万人敬仰。所以很多伟人都谈及了机会的重要性:歌德说善于捕获机会的人是俊杰;狄斯雷利曾经说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它。伟人们都认为机会是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之一。如果牛顿在苹果掉下来的时候没有去研究而是吃掉它,那么万有引力可能也要推迟几十年才能发现;如果鲁迅没有改变志愿回国从文,或许现在的学生也不用一天到晚害怕在课本里见到鲁迅的经典著作了;如果杨过没有选择一直等着小龙女出现,那么他们的爱情故事也不会流芳百世。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而作为普通人,都会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想要做一个伟人,想抓住每个机会,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就独自扼腕叹息,闷闷不乐。如果牛顿在苹果掉下来的时候没有去研究而是吃掉它,那么万有引力可能也要推迟几十年才能发现。记得—年,不仅仅是科比得到MVP的年份,还是中国经济泡沫开始膨胀的一年。我们一同见证了北上广深的房价涨到了我们这辈子都买不起;一同见证了很多人在股票市场一夜暴富;也见证了国家在那一年之后的很多变化。正是因为很多人借着这波牛市牛气哄哄地先富起来了,然后另一部分想后富起来但是不敢冒险的人看着第一波吃螃蟹的人们盆满钵满也纷纷进入股市想趁机大捞一笔。然后,就在年的某一天,我在路过家附近的证交所的时候,看到两个中年女人在里面号啕大哭,说自己的钱就这么打水漂了,一夜之间跌停的股票让她们蒙受了近30万的损失,她们抱怨自己时运不济,没有抓住一年前牛市的尾巴走上致富的道路。我站在那里看着倒觉得那副场景很可悲,因为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靠运气得来的钱财,比如说打麻将,比如说炒股,偶尔买买彩票全是为中国福利事业做了贡献。这些人把赚钱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想跟一年前的那波人一样从此致富。但是,显然,她们失去了机会,失去了致富的机会。这原本就不合理的机会失去了她们还依然为此痛哭流涕,我只能说她们的世界我不懂。说这个机会不合理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她们想象中的股票跟赌博一样,只想一夜暴富,出发点错误;第二,中国的股市行情应该大家都懂,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或者证券交易知识是赚不到钱的,十个散户九个亏,这是股票界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可她们没有认识到。所以归根结底,一个是侥幸,一个是盲目。话题还是回到机会把握上来吧。作为一个乐天派,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不小心没有把握住机会,千万不要怨天尤人感觉老天不够眷顾,因为老天很忙,你责怪他他也不会理你。既然前面说了,要果断潇洒漂亮地做一个乐天派,所以也要坦然面对结果,机会在或者不在,你都尽力了,无怨无悔。一个乐天派,一个90后的乐天派,我们跟80后和其他老一辈的社会中坚力量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正是因为年轻所以我们相对来说浪费得起,也可以去浪费。就像我高中班主任在高考之前说的一样,就算第一门考砸了,别管它,你还有第二门第三门可以考得很好。而我觉得我办到了,就算我语文才及格,我照样能上厦大。篮球场上,也许一次进攻机会你没有把握住给了对手反击的机会,一个好的队长就会告诉你,防住反击我们就是胜利者。因为只要对方不得分,我们有得分机会,我们就能赢。职场上,如果我因为前面几次投的简历没通过就不再努力、不再尝试,或许一辈子都拿不到一个像样的offer。俗话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是有准备的人也不见得每次机会都能牢牢拽住。失去了?不要紧,拼回来,不然面对的是更大的失败。乐天派怕的不是屡战屡败,而是怕放弃了屡败屡战。■不去和别人比较■以前看到一个李宁的广告,印象很深刻,是林丹、伊辛巴耶娃还有巴郎戴维斯一起演绎的——不是我喜欢标新立异,我只是对一成不变不敢苟同;别老拿我和别人比较,我只在意和自己一寸一寸地较量;你们为我安排的路总让我迷路,沿着旧地图无法找到新大陆。其实这跟我想要传达的精神很吻合。相信很多孩子从小都非常讨厌一种人叫“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告知他如何如何优秀,学习好、不调皮、帮爸妈省钱、按时睡觉、不看电视而且不玩游戏。我苦苦寻找很多年,始终没在我周围找到一个这样完美的人。这个人衍生出来的人还有很多:别人的爸爸、别人的妈妈、别人的老公、别人的老婆等等。相信很多人都特别讨厌听到这样的比较,可是拿你去比较的人还会跟你说:这是为了你好。我所持有的一种观点——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朝自己所乐于追求的方向去追求,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环境,也无须艳羡别人。也许你们会觉得可能我现在时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爸妈也从小会拿我和别人比较,美其名曰是促进我的进步、增强我的竞争意识。在初中毕业考刚刚结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考了全县第18名真的很不错了,但是老爸总会说单位里面有个谁今年高考,考得很好,去了华中地区某知名大学。其实我可以保证我当时不是一个目中无人、恃才傲物的人,我只是说那个学校我不喜欢,我要考应该也能考上,结果被回了一句:中考考得好不代表什么,看你高考能考成什么德行,考得好再横。当时我就是奥麦高啊!我心里就想:“人家再好也是别人家里的儿子啊,我再差也是你儿子啊,更何况我这个成绩不差吧?”从那儿开始,我觉得我都开始厌恶“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神奇的物种了。不过有的时候家长会拿你跟别人比较并不是他们的不对,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对你有些期望,与他人比较也无可厚非。而作为被比较者,我们当然不能破坏自己的节奏,如果一个乐天派的内心连这点觉悟都没有那怎么去对抗那些杂念?同样是我个人的一个例子:因为高考在即,我心里总会感觉莫名恐慌,连着两次在摸底考试中考了全校三百名开外,爸妈理所当然开始慌张。那个时候正好父亲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也在我们学校,成绩连着两次进步,从七百多进步到了前三百,很显然,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吃饭的时候爸爸总会跟妈妈说起这个小孩儿多懂事、多优秀,我听了很反感,但是不吭声,说实在的如果我一直憋着或者当时去跟爸妈顶嘴,可能对我的影响就更大。我觉得我至今为止做得最好的一个决定可能就是那个——直接跟老师长谈一下,我找到班主任在晚自习之前聊了接近一个小时,他跟我说:“如果你觉得你爸妈在学习方面没有研究那你就没必要听他们的意见,在学习上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了,你自己按照之前设计的节奏慢慢来,还有二十多天,以你的基础没什么大问题的。”那之后我每天中午吃了饭就睡觉,然后老早去教室自习,为的就是可以提前躲开老爸的碎碎念,然后心里不断想的就是你念你的,我学我的,考好了你就闭嘴了。哈哈,最后结果虽然感觉发挥得一般,但也差强人意,爸妈也没什么好说的,现在这段经历也是我经常拿来调侃他们的段子,他们也没什么好反驳我的。这里不去讨论什么我是不是在反对竞争、反对比较,我所想说的就是作为一个乐天派,应当接受别人拿你去和另一个人比较这个事实,但是从自身出发的时候,你的对手只有一个——你自己。罗兰说过:“一个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价值,不要勉强自己去学别人,而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不但自己觉得快乐,对社会人群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贡献。”所以,即使会有很多人将你和别人比较,也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特色或者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的价值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我们的特性上。就像科比曾经说过,他的偶像就是乔丹,可是他只想做第一个科比,不做第二个乔丹。我并不认为任何一个人会在优秀程度上输给另外一个人,只能说有的人可能更适合某套制度。比如说高考,有的人上了清华,有的人去了上交,有的人去了厦大或者说有的人连重点都考不上,我就不觉得上不了重点的那个人会输过另外三个,只能说前面三个对高考制度更加适应。同样的,有的人在一个公司平步青云,可能换一个环境也会磕磕绊绊,有的球员在一个球队可以刷出亮眼的数据,换一个球队或许就碌碌无为。我并不认为任何一个人会在优秀程度上输给另外一个人,只能说有的人可能更适合某套制度。但是社会貌似就是如此,无论我们多么理性,总有人会将社会中的人分成三六九等。可是作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乐天主义者,他们划分他们的,我们奋斗我们的,他们的分类不应该影响到我们的自信——一种敢于给那些划分等级的人打脸的自信。总而言之,他人可以成为榜样,但不要在自己心里成为一种比较对象,不要让他人成为框住自己的枷锁。不要和别人比较,做一个有特色的乐天派。■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类人我见得最多,也感觉最无奈。看看身边的人,无论是因为男女朋友做了什么哭哭啼啼,还是因为别人考试作弊愤世嫉俗,抑或是因为别人对小猫小狗不人道恨得牙痒痒。总而言之,无论身在何处,身边总是不乏这样的人存在。其实在当初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总结了,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人无非是两种——一是责任心太强,二是嫉妒心太强。恕在下不才,只能总结这么多。其实我很想说,拥有乐天派精神的人,即便是自己的错误,只要吸取经验教训就好,有些东西自责其实没用,更何况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是一种极度理性的想法,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情绪这个玩意儿其实很难控制,倒不是因为别人做错导致的后果,而是很多事情做起来伤感情。所以,这个时候感情似乎成了累赘。我在双子座的多愁善感一面表现出来之前其实不在乎什么感情不感情的,简直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存在,因此,我在那个时候其实足够乐天。当一个人真正可以做到不拿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挺具有禅意的,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既然发生了就让它去吧。说了这么多,别人的错误就是一个引子,我真正想要传递的就是一种可以笑着看待结果的心态。记得我在《冠军之夜》节目里面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心态即一切,能力是上限”,无非就是做事情之前要拼尽全力,在之后要笑看结果的一种心态。好,再说说上面那两点。首先是责任心问题,其实一个男子汉也好,一个弱女子也罢,在这个社会当中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责任感,尤其是我学了法律之后对责任这个东西认识得就更加深刻了。可是,责任感太强往往不是什么好事,为什么?上面已经回答过,你会因为责任感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责备自己。比如说,年我们学校的超级杯比赛,我们那时候的队长是一个责任感非常强的人,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在最后一场对阵海外篮球队的比赛当中,因为一个失误,我们被对手绝杀以至于被淘汰出局,我只记得当时他下场就开始哭、摔毛巾,队员们怎么劝都没有用。其实那会儿我还没有领悟出这么具有禅意的道理,所以当时我也觉得很可惜,因为大一的时候上场机会并不多,感觉自己似乎没有为球队出力,也跟着掉进那种悲愤的气氛中。而现在回头想想,其实那么难过很没必要啊。我很明白那是因为惋惜,是因为自己对篮球的热爱,是一种可以称之为信仰的东西,所以我们难过,可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做呢?徒增烦恼而已啊!记得我还在做班长的时候,班上参加一个全校的优秀班级评比活动。我和团支书两个人提前半个月开始准备各种东西,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做这个评比的材料,在参选前一天我甚至只睡了两个小时就又跑去准备东西。遗憾的是,因为学习这一块我们班的确不如另外的参选班级,所以出局了。当时我还是有点小失落的,因为和伙伴一起努力去拼一个这样的集体荣誉,我觉得做班长的人辜负了团支书的努力,也辜负了班上同学的期望。可当我问起周围同学的时候,他们都会说“那个东西对我们来说不重要,其实在这个班这一年我待着觉得很幸福”。团支书也说其实荣誉都是虚的,真正会记在心里的其实还是一起奋斗的伙伴还有班上其乐融融的氛围。所以想想我也就觉得心安了,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人觉得我责任心不强。第二点,嫉妒心太强。其实嫉妒心太强可以这么引申,就是不甘心。高中的时候经常听说有的同学考差了会很难过,问他们为什么会难过,他们通常都是告诉你——某某某考得那么好,我只考这么一点。其实这个时候除了犯了之前说到的跟别人瞎比较之类的错误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嫉妒心理,不甘心别人强过自己的心理在作祟。人们会潜意识里将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也当作一种错误的存在,觉得比我强就不合理。虽然我的看法可能有些偏颇,但实际上我所了解的情况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而这样的人往往会因为这些事难过上很久。其实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最常见的是被人伤害。被人伤害很简单,比如说在小时候,我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没少惹爸妈生气,那都是因为我小所以犯错误,但妈妈总是会为此很伤心,那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例子。做一个乐天派,是不能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笑着看待结果,那些不如意的事就随它去吧!■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我倒是觉得这一点比较像是对之前那些看法的概括。但丁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早就成为很多人信奉的至理名言,这也是我喜欢的一句话。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皇帝希望自己被奉为圣君,医生喜欢自己被尊为再世华佗,军人喜欢被人叫作战神,等等。无可厚非,功、名、利、禄就是人们毕生追求的东西。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不自觉地在乎外界的看法,就会不自觉地让自己失去节奏,变得自己不认识自己。所以我想说的是,嘴巴长在别人身上,那么别人怎么说都是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不构成“诽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继续前进。皇帝希望自己被奉为圣君,医生喜欢自己被尊为再世华佗,军人喜欢被人叫作战神。给大家揭露一下我在“成名”之后的一些经历。在《天才知道》节目厦大专场播出之前,其实有蛮多人已经知道我得了第一名,所以在学校里面也算不上秘密。在刚刚结束录制的时候我回到厦门,我秉持着取得一点小成绩要更加低调的态度去生活,每天除了食堂就是宿舍,看书玩耍都在宿舍解决。但是依然会有人说:“邱汐岩从北京回来都不屑于参加我们这种低级的活动了。”好吧,当从熟人嘴里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满脸黑线(漫画表现手法,通常用来表现人物情绪低落或遭到打击时的心态),于是我觉得我得改变,然后很多活动就开始积极参加,就算没我什么事我也要体现我作为法学院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又会有人说:“你看邱汐岩,自从取得一点小成绩,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有他这个人。”我再一次黑线了,心说我招谁惹谁啊?然后我才慢慢想明白,其实很多人对你有看法说明你存在感强,但是的确没必要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iua.com/jsjj/7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