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控制情绪,不让情绪丧失理智,不要做坏情绪的施暴者。
01
坏情绪出口伤人
寒冷了Ta的心
闺蜜小米跟相恋3年的男朋友阿南分手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诧异,因为前不久两人还在商量结婚的事情。
追问之下,小米告诉我,分手原因也不是别的,就是觉得阿南有时候说话太难听了。
阿南心情好的时候嘴上抹蜜,很会哄人开心。每当心情低落,或是工作上有不顺的时候,对小米就没有好言好语,说话伤人,扎心。
小米买些颜色亮丽的衣服,阿南就说这不合适,你皮肤又不白,穿着不好看;
浴室的水龙头坏了,小米让阿南帮忙看看,阿南说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不会;
从前小米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后来为了阿南慢慢学做饭,阿南却说弄这些干嘛,又不好吃还耽误时间。
小米说,想到这辈子都要接受这样的恶语,就觉得够了。
阿南说他只是心直口快了些,有时候脾气上来了,话就说重了些。
小米却说她每天都是在接受阿南的暴力打击。
阿南太低估语言的伤害值了。
英国诗人本·琼森在《木材,或关于人与物的发现》一书中提到: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很多时候,你说出的话,就是你当下情绪的释放。
在夸奖别人的时候多半你也是高兴的,而嘲讽与谩骂带有的必然是坏情绪。
在这种情绪暴力下,即使关系再亲密,听多了听久了,会一次比一次心寒。
等到心冷了,也就想着离开了。
有些人常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话虽不中听但心是好的。这其实是悖论。
说话过脑子了,还恶语相向,心当然是毒辣的。说话不过脑子,那就是理性被情绪操控了,脱口而出的恶语就是向对方施加的情绪暴力。
就像网友调侃的:你嘴那么毒,心里得有多苦啊。
刀子嘴,豆腐心从来不是借口,出口伤人就是一种情绪暴力。
02
你的冷漠
让我像个笑话
还有一种“情绪暴力”,并不是向你说出恶毒的话,姿态却令人心寒。
你买了新衣服兴致冲冲地试着想要他给点意见,他说还行,就那样。
03
情绪暴力不仅伤人
更伤自己
电影中的松子父亲,在女儿离开之后,每一天的日记上都会出现这么一行字:还没有松子的消息。
松子离开三个月过后,父亲也就脑溢血去世了。
或许他也是爱这个女儿的吧,只是在所有人看来他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卧病在床的二女儿久美身上去了。
对松子,只剩下了冷漠。
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步步把松子推远,最终推出了家门。自己也抱憾终生。
无论是言语还是态度,你一次次施加的情绪暴力,既会伤害别人,也会反噬自己。
蔡康永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里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
“别人骂你一句,你回骂他一句,这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叫社交。”
如果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只是很礼貌的回说:“谢谢”,这样是落落大方,也很好。
那如果别人骂你一句,你竟然还有办法回一句赞美,那会发生什么事呢?
我想,对方会很错愕,而你会立刻脑袋上出现一圈光环。
谁都无法作为完全独立的个体存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起伏,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周围的人;最终这些影响又会汇总到我们自身。
04
愚者任情放纵情绪
智者妥善控制情绪
拿破仑讲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久石让也深切地体会到若要确实且持续不断地创作大量的曲子,就不能任由自己受情绪的影响。
生而为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但愚者和智者之间的差别是,智者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放纵。
怎样才能控制情绪呢?说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
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林肯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干什么?”“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多可爱多聪明的做法!不必伤己伤人,就纾解了满腔的怨气。
人人都懂大道理,却难以管制小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或者经验,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管理与控制。
愤怒时,不能制怒,使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白白浪费许多机会。
或是言语伤人,或是冷漠应对,在坏情绪的操控下做出鲁莽错误的决定。
在电影《教父》中,老教父给儿子设了个教条:永远不要让家族外的人知道你的想法。
小儿子麦克听从了父亲的教诲,他不动声色,甘愿在离家万里的西西里隐藏数年,凭借着自己的判断,在医院保护了父亲,在餐厅报复了凶手。
而大儿子桑尼违背了父亲的教条,冲动鲁莽最终被人射成马蜂窝。
我们不妨给“情绪暴力”也设个教条吧:
以智慧控制情绪,
不让情绪丧失理智,
不要做坏情绪的施暴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