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

广西北海市谭伟强

“丝绸之路”原是指西汉武帝时从长安出发,中转站为大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等,终点站为大秦(古罗马)的以中国丝绸贸易为主的商品交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后来,“丝绸之路”被用来泛指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商品交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出了一本书叫《中国》。在这本书里他首先提出“丝绸之路”这个称呼。年,还是德国人赫尔曼,又在《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叙利亚。今天,一般来讲,国际学者所说的古代丝绸之路,就是指从中国西安(古长安)到土耳其、叙利亚的这条丝绸之路。

年,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这条丝绸之路是指汉武帝于公元前年平定南越之后开创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关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

根据东汉初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通过历史记录分析、现代地图比对和考古新发现,笔者认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合浦(今属广西北海市)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都元国(今越南南部);复沿中南半岛的南岸西行,经四个月航达邑卢没国(今泰国南部);再自此沿马来半岛东岸南下,经二十余日驶抵谌离国(今泰国之巴蜀);然后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沿马来半岛西岸向南航行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苏门答腊岛)。

在很长的时间内,国际上关于丝绸之路的讨论只有上述古代“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条,直到年,“西南丝绸之路”在香港大学被列为第34届亚洲和北非洲国际学术会议的议题。

但是,这个国际学术议题“西南丝绸之路”只是讨论了西汉时期民间传说的“蜀身毒道”以及东汉中期以后形成的从中国成都出发经过云南(东汉永昌郡)、缅甸(东汉掸国)到达印度(东汉身毒国)的民间贸易和官方朝贡的通道。

人们至今没有发现存在于西汉时期的一条西南丝绸之路,即西汉时期从日南郡(笔者推测主要通过今云南磨憨口岸)出入的一条陆上丝绸之路。

中国向西的三条汉代丝绸之路都是由汉武帝开拓的,最早的是西北的塞外丝绸之路(自公元前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其次是西南的徼外丝绸之路(自公元前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到西南地区寻找“蜀身毒道”开始),最后就是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公元前年汉武帝设立合浦郡开始)。

西北塞外丝绸之路和南海海上(海外)丝绸之路已经得到世界大多数学者的承认。但是,研究西南徼外丝绸之路的国际学者不多,至今没有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西南徼外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录不完整,西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一直没有人深入研究,甚至至今没有被提起。

二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作用有限,不像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们影响巨大,令人瞩目。

三是由于长期不被人们重视,关于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考古发掘、理论探讨等不够系统完整。特别是因一些中国国家级西南丝绸之路考古项目的负责人与骨干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离开中国到美国访学,致使相关考古发掘工作停顿至今。

笔者也是因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偶然发现了这条西汉时期的西南徼外丝绸之路!

中国许多研究西南丝绸之路(有的学者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学者,比如20世纪40年代的夏光南、80年代的童恩正和季羡林等,列举了西汉武帝从公元前年派遣张骞到西南地区寻找“蜀身毒道”开始到公元前年设立益州郡为止的,关于汉武帝试图打通“蜀身毒道”的历史记录。

可惜,中国古代历史明确记录了汉武帝最终没有能够打通“蜀身毒道”,即汉武帝只打通了成都到滇池地区的官道,但是,不能打通滇池到滇越(今中缅边界地区)的商道,更加不可能打通到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他亲自到了滇池地区,只是听说了滇池西边有一个滇越国,但是没有找到两地之间公开的贸易商道,推测可能中国的蜀布等商品可以走私过去。

也就是说,汉武帝经过13年的努力,只是证实了民间可能存在一条商品走私暗道,所谓的“蜀身毒道”只是一条民间接力式商品走私密道,而不是公开的一站式民间商道。

后来,随着西北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就没有人再去寻找这一条“蜀身毒道”。但是,汉武帝无意中却打通了一条从蜀郡成都到益州郡滇池(今昆明)再到日南郡(今西双版纳的磨憨口岸),然后经过日南郡到徼外(指山川边防巡逻线之外)国家的通道,比如通往黄支国、夫甘都卢国、邑卢没国等等。

这一条西汉时期开拓的西南徼外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的早期对外交通系统里,特别是对中国西南地区是一条不容忽视的官方朝贡之道和民间贸易之道,这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以及《魏略》《三国志》等等历史文献中,都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述。

例如,《史记·佞幸列传》记载: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

《汉书·地理志》记载: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犀牛。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逮王莽辅政,元始二年,日南之南黄支国来献犀牛......肃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安帝延光)三年,日南徼外蛮复来内属。顺帝永建六年,日南徼外叶调王便遣使贡献,帝赐便金印紫绶.....熹平二年冬十二月,日南徼外国重译贡献......六年,日南徼外国复来贡献。

从历史记录来看,自汉武帝开始,日南郡徼外国家就通过日南郡与中国汉朝发生了民间与官方贸易(朝贡就是一种官方贸易)。其中,黄支国是西汉时期南海海外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南徼外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地。

那么,为什么人们至今不能发现西汉时期开通的西南徼外陆上丝绸之路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对汉代的日南郡所处地理位置发生了误解,误以为隋朝以后的日南郡就是汉代的日南郡。

产生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后汉书·郡国志》所记止于汉顺帝末年,而《三国志》又无《地志》,随后的《太康地志》所记则始于晋武帝太康元年。因此,自汉冲帝永熹元年(公元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年),在长达年的时间里,中国郡县废置离合的历史记录缺失,造成晋武帝之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汉代日南郡真正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

二是因为隋炀帝的大臣们为了让皇帝去侵灭交趾郡南边的林邑国而编造的一个故事。隋朝大业元年(公元年),天下无事。但是,对于好动的隋炀帝来说,天下无事便意味着无聊,因此他的臣子们必须想法设法为其找事,供其解闷。故此,大臣们建议灭林邑国,并且编了一个理由:说东汉末年(公元年),占族人区连杀死当时的日南郡的象林县令,占据了日南郡的部分地区,随后建立了当下的林邑国。当时,隋朝将领刘方,刚刚平定了交趾郡的叛乱。闲得发慌的隋炀帝听了大臣们胡编的历史故事,立即任命刘方为行军总管,负责进攻林邑。大业三年(公元年)灭了林邑国后,在其地设置了比景、海阴、林邑三个郡。

所以,隋炀帝以后,中国的大多数历史学家就一口咬定林邑国就是汉代日南郡的象林县!一致把隋炀帝臣子们胡编的战争理由变成了历史事实。

然而,历史真相就记录在历史史册之中。

据历史资料记载,三国时期,吴天纪二年(公元年),分九真郡咸驩县置九德县,分九真郡南部之咸驩县、九德县、阳成县、越常县置九德郡,郡治在九德县。晋朝平吴之后,于太康三年(公元年)复置日南郡(在九德郡旁边)。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平陈,废九德郡,设立德州。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改德州为驩州。隋大业三年(公元年)灭了林邑国后,改驩州为日南郡,郡治在九德县。

通过以上历史记录,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日南郡有汉代(西汉和东汉)、晋代(西晋和东晋)和隋朝三个完全不同的地盘。到了隋朝大业三年(公元年),日南郡已从西汉故秦象郡完完全全“走到”了汉代九真郡的南部,即今天越南的中部。直至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把隋朝的日南郡当作汉朝的日南郡。

那么,西汉的日南郡和东汉的象林县具体在哪里呢?

根据最可靠的由著名历史学家班固首创的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历史著作《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户万五千四百六十,口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县五:朱吾;比景;卢容;西卷,水入海,有竹,可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

《汉书·地理志》是公认的非常可靠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它是东汉班固根据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建制,以疆域政区为纲,依次叙述了汉朝个郡国及所辖的个县、道、邑、侯国的建置沿革。在县、道、邑、侯国的项下,则根据地区特点,分别选择有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经济发展和民情风俗等等予以记录,各郡写法体例一致,便于对比、查找,为现在研究汉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可靠史料。

而且,东汉后期以及更后的历史资料还对班固的日南郡相关记录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比如,东汉师古的《汉书地理志注》曰:言其(日南郡)在日之南,所谓开北户以向日者。《水经注》曰:区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

也就是说,西汉武帝开立的日南郡由故秦象郡更名而来,因为该郡刚好在北回归线以南,所以称为日南郡。

经过查阅相关历史记录,我们知道“故秦象郡”的郡治就在今天的广西崇左,而汉武帝开立日南郡时就把这个地区作为郁林郡与日南郡的分界。

相关历史资料还显示,南越王赵佗正是通过日南郡(故秦象郡)南下灭了安阳国和瓯雒国后,开拓了后来的交趾、九真两郡。

很显然,汉代日南郡就是秦朝的象郡,具体地理位置就在交趾、九真两郡的北边,北回归线以南。

如果用现代的世界地图标示,西汉时期日南郡的范围,大约东至今越南凉山,西至今泰国清孔,北至中国与越南、老挝边界,南至中国东兴、越南越池、老挝琅勃拉邦一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越南、老挝北部地区。西汉的日南郡刚好就在北回归线以南!

据历史记录,东汉初,伏波将军马援在西汉日南郡的基础上向西拓展了方圆六百里的象林县(笔者推测,具体位置大概在今天泰国北部的清孔至清迈、南邦)。象林县的边界距离今天的莫塔马湾(在缅甸仰光东南)的莫塔马海港与毛淡棉海港约公里,而且有水路相通。所以,班固才会在《汉书·地理志》里提到黄支国时,记下了听说自黄支船行,可二月到达日南郡的象林县边界。

如果日南郡的象林县在越南中部,班固怎么可能相信并记录这样的说法?从越南中部到泰国北部足足有里的路程。而且,如果从海上走,按照班固的记录,至少要走8个月才能从黄支国回到越南中部地区。

因此,在汉朝,日南郡的象林县只能在今天的泰国北部地区,从黄支国(今苏门答腊岛)乘船,顺风两个月就可以到达莫塔马湾的萨尔温江河口,然后沿着萨尔温江北上约公里就能到达象林县边界。

知道了西汉时期象林县的位置,就可以推测出西汉时期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时间、原因和路线。

在汉武帝于公元前年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后,随着汉朝与黄支国等日南郡徼外国家的交往增多,黄支国等国家希望随时安全地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进行商品贸易,而且,进贡生犀牛等贡品也只能通过日南郡的陆上西南丝绸之路进行。因此,由于日南郡徼外国家的贸易与进贡需要,就开通了从蜀郡成都到益州郡昆明再到日南郡磨憨口岸,然后经过象林县所在地区,向南到达马来半岛,再继续南下到达黄支国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到了象林县所在地区之后,也可以通过萨尔温江出海,然后乘海船南下黄支国。

这条西汉西南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一直沿用至今,多年来一直在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今天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口岸仍然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忙碌的一类口岸。东南亚国家从磨憨口岸过境中国的人数,目前还是最多的。

中国磨憨口岸与老挝磨丁口岸对接,是中老两国唯一的国家级一类口岸。磨憨是中国一个最南端的陆地边塞小镇,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是我国国道(兰磨线)的终点,与老挝13号公路对接。从磨憨口岸向北公里、车程2小时,即到云南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再向东北行车8小时、公里可到云南省会昆明。从磨憨口岸向东南公里、车程5小时,即到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老挝古都琅勃拉邦,再向南行车6小时、公里可到老挝首都万象。从磨憨口岸向西南公里、车程3小时,即到泰国边境城市清孔,再向南行车16小时、公里可到泰国首都曼谷。

泰国的南邦市是泰国南邦府的首府,建于多年前,位于泰国北部上端九个府的中心,距首都曼谷公里,离清迈公里。南邦市交通便捷,有铁路、公路和机场。年,南邦市人口12万人,其中华侨华人4万多人,绝大部分是潮汕人,余为客家人和海南人。南邦市的华侨华人主要从事经商和开设工厂。

泰国清迈盛产大象,历史悠久,今天仍保留着很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迹,经济发达程度仅次于泰国首都曼谷,曾长期作为泰王国的首都。清迈城区内有代表着泰北灿烂历史文化的古老寺庙,同时清迈的丝绸、纺织品等也著称于世,每年都有大批丝绸、纺织品出口,是泰国制造业的重要支柱。清迈的方言和西双版纳的傣语是同一种语言。考古发现,在清迈地区,远在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南部还邻近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遗址。清迈有苗族村,位于泰国培山附近,距离蒲屏宫不远。作为泰国现存的六种山地民族之一,当地的村民仍然保留少数民族的穿衣打扮,部分苗人更懂得汉语的表达。

因此,为了深入研究西汉时期西南丝绸之路与将来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需要,应当发动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与中国一起,加强考古发掘的合作,研究保护好西汉西南丝绸之路的遗址。

早在西汉时期,象林县所在地区西边的徼外国家,比如掸国(今缅甸)就可能通过日南郡与汉朝进行商品贸易。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设立了永昌郡,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并通过永昌郡(今打洛口岸)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直接的经济文化往来,又从缅甸经印度入阿富汗,与西北丝绸之路汇合。直到此时,经过近两百年的苦苦探求,西汉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道"至大夏的“西南丝绸之路”才算全线畅通。这一条后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应该被称为东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它与西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不同。

东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永昌郡到徼外,目的地是身毒与大夏;而西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日南郡到徼外,目的地是黄支国。当然,没有西汉时期日南徼外的丝绸之路就没有东汉时期过境口岸往北迁移的永昌徼外的丝绸之路。而且,历史记录下了东汉时期仍然有日南徼外国家通过日南郡进贡。

比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今伊朗)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毒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顺帝永建六年(公元年),日南徼外叶调(在今爪哇岛)王便遣使来贡献,帝赐调使金印紫绶。”

到了东汉时期,历史多次记载了掸国通过永昌郡向汉朝皇帝进贡的事实。比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谴子率种人内属,其称城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永元)六年(公元95年),(永昌)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九年……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赏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永初元年(公元年),徼外僬饶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永宁元年(公元年)十二月,永昌徼外掸国王雍由调复派遣使者旨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根据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古代历史记录,东汉时期,从大秦(古罗马)到中国的西南丝绸之路有三条支线:一条是中国、缅甸、印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的陆上交通线;一条是从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到缅甸西海岸,然后沿伊洛瓦底江到缅甸掸邦,经过云南(永昌郡)进入中国;一条是从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到莫塔马湾,再沿萨尔温江北上到日南郡象林县(这一支线利用了西汉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

英国历史学家哈威在《缅甸史》中说,公元前2世纪以来,中国以缅甸为商业通道,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弥诺江(chindwinr,今亲敦江)经曼尼普尔(Mannipur)乘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

成书于公元1世纪晚期(约公元80年)的《厄立特里亚航海记》(PeriplusoftheErythraeanSea)是研究古代红海、波斯湾和印度半岛等地航海线路的重要参考史料。该书的作者已佚,他在书中提到大海可流至已知世界的最东部地区(金洲),从那里可以到达一座很大的出产棉花、丝线和丝绸等特产的大城市名为秦奈(Sinae,意指秦国都城),前往秦奈的道路极难通行,非常少人出入。根据现代的地理认知,《厄立特里亚航海记》提到的大海尽头(金洲地区)应当是指缅甸西海岸或者莫塔马湾,而秦奈城应该是指中国成都城。

关于东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Pelliot)的《交广印度两道考》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Laufer)、英国学者哈维、法国汉学家亨利·玉尔(HenryYule)、沙畹(Chavannes)和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等,也先后对东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作过专门研究。缅甸学者波巴信的《缅甸史》,亦对中印缅早期交通进行过阐述和研究。

东汉时期,西北、西南往西的丝绸之路最终目的地都是大秦(古罗马,今土耳其、叙利亚以西)。因为,东汉时期的中国人认为大秦的宝物比较多,而日南郡以南的黄支国等国家的犀角、象牙、明珠等已经不足为奇,所以,西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不再是必需的,只是偶尔发挥一些重要作用。

纵观历史,西南丝绸之路从西汉日南郡开始,东汉时期主要出境口岸向北迁移到永昌郡(打洛口岸),因为最终目的地是大秦,永昌郡比日南郡要近一些。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人占领了缅甸南部地区,迫使西南丝绸之路主要出境口岸从打洛口岸向北迁移到畹町口岸。而这时,西南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联通的唯一道路,凸显了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独特地位,让现代学者突然发现了自中国西汉以来出现的西南丝绸之路的存在。

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枢纽。在古代,这里被人们视为蛮荒之地,难以涉足。在汉武帝试图打通"蜀身毒道"以来,在高山大川和原始密林中,开发了一条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对外交通线——西南徼外丝绸之路(包括陆路与海路)。

多年来,西南徼外丝绸之路一直在默无声息地沟通着中国与西南邻国乃至西亚、欧洲、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西南徼外丝绸之路的光芒被西北塞外丝绸之路和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光芒所完全遮盖。

开始于西汉的西南徼外丝绸之路,今天仍然在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中国对外交往重点向西发展,加强了与东盟、欧盟、非洲、大洋洲国家的互联互通。21世纪的西南丝绸之路将重放光芒,它将在陆上联通中国与东盟,并通过云南、缅甸(皎漂港)与南亚、欧洲、非洲、大洋洲联通。

所以,21世纪的西南丝绸之路将再次以更加浓重的笔墨被记入人类发展史册!

参考文献

[1]参见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大宛列传》.

[2]参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3]参见《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

[4]参见范晔的《后汉书·郡国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5]参见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6]参见郦道元的《水经注》及樊绰的《蛮书》.

谭大施

谢谢您支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iua.com/jsjj/7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