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和政带你聆听3000万年前的生命故事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往前是海拔最高、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身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黄土高原,被视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站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握手”之处,也许人们无法想象,眼前千沟万壑的群山和脚下支离破碎的丘陵,曾经是浩瀚的湖泊或者汪洋的大海,岸边森林密布,遍地奇珍异兽……

万年以来的3万多件远古秘密,都藏在这座占地面积仅有2万多平米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里。

和政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南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一家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当地出土的化石标本,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距今万年的巨犀动物群;距今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距今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距今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其中和政羊化石、三趾马化石、铲齿象化石、披毛犀化石、埃氏马化石、巨鬣狗化石被称为是这里的“六项世界之最”。

“古动物化石既是文物,又是一件艺术品,更是记录生命的远古文字……”虎文花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也是甘肃省人大代表,随着她唯妙如生的讲述,犹如进入了通往远古的时空隧道,生物演化的万般奇妙和生命的辉煌与悲壮,让参观者的心灵久久震撼。

虎文花在讲解铲齿象化石

生命的礼赞

“斯氏弓颌猪”与“长嘴中新近白兀鹫”——初次相见,许多人都很惊诧,这两个“古怪”名牌前,为何要摆放这样两堆森森白骨?

这块1平米见方的黄土上,“镶嵌”着一只飞翔的大鸟,正在努力的展开翅膀,双脚已经腾空而起、指尖都已经收拢——但是,突然之间,大约是在至万年前的某一天、某一个瞬间,一场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或山崩、或洪水,猛烈袭来;就在面临死亡的刹那间,这支大鸟伸长颈部,努力把自己的头颈躲藏到翅膀之下——毕竟,任何生命都无法眼睁睁的直面自己的死亡……

这就是“长嘴中新近白兀鹫”。几年前,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共同发现并命名了这只大鸟。据说,这是胡兀鹫类化石的新种,是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地区发现的最早记录,以往此类鸟类化石只出现在北美中新世到晚更新世的地层中。

“专家考证,它有可能是在展翅起飞的瞬间或是降落的瞬间定格的,几百万年前生命腾空的瞬间就这样定格在土块里,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一切生命都显得如此渺小……”随着虎文花的解说,这只大鸟仿佛就在眼前栩栩飞翔。

猪科化石首先出现于欧洲距今万年前的始新世。在和政展厅里的这具“斯氏弓颌猪”的骨架,比较年轻,大约只有多万年的历史。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古生物学者在临夏和政的泥土里挖掘出来后,就一直保持着最原始的出土状态——

“这是一具令人震撼的是‘母子合葬’化石,你们看她腹部底下、被保护的小幼崽的头骨,琐碎的骨骼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灾难的来袭,与这具斯氏弓颌猪‘妈妈’的惊恐与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虎文花继续讲道,“专家鉴定,这具斯氏弓颌猪生前正在怀孕期间,遭受突发性自然灾害被埋藏。像这样母子合葬的化石标本能够发现,并且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几率又是多少呢?因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及展览价值……”

年的12月29日,“和政古动物化石展”曾走进福建厦门市的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当虎文花讲完斯氏弓颌猪的故事,现场的许多人不禁失声落泪。

“用有温度的讲述,拉近远古生物与参观者的距离。”这正是虎文花的魅力。十年前,虎文花辞别在省城兰州的工作,来到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从此,与千万、百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为伴,让一具具的远古遗骸,转变为令人唏嘘感叹的生命礼赞。

给达尔文“纠错”

年前,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震动世界的名著《物种起源》,书中用许多令人信服的事实,论证了各种生物的进化原因和过程,提出著名的“进化论”,推翻了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在生物界引起了一场革命。

但权威的论述并非没有瑕疵,比如关于“第四纪大冰期”的披毛犀。

披毛犀曾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这是一个犹如西藏牦牛和独角犀牛的“合体怪兽”,具有非常粗壮的骨架、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鼻角,一头成年个体最大可以达到4.4米长、2米高,体重则超过3吨,曾在《黄金罗盘》《史前一万年》,亦或是《博物馆奇妙夜》等等科幻电影中偶然展露过虚拟的“真容”。

按照达尔文的理论,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北部的冰期动物都是起源于北极圈,而且每一物种最初皆产生于单一地区之内,披毛犀自然也不例外。

早在十八世纪,德国博物学家布鲁门巴赫就对披毛犀进行了科学的描述并加以命名,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在乌克兰东喀尔巴阡山地区的一个名叫斯大卢尼的村庄,挖掘出一头披毛犀的完整遗体。此后,在许多年里,有关披毛犀的“北极起源”说几乎成为定论。

2年,距离和政县的甘肃临夏东乡县,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人员在距今约万年前的地层里发现了完整的泥河湾披毛犀头骨化石。

这个地质年龄是冰河世纪刚开始的时间,古老的披毛犀出现在远离北极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近十多年来,有关披毛犀究竟是来自北极还是青藏高原的研究,成为古生物学家探索和争论的焦点。

如今,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第四纪披毛犀化石,就倔强地耸立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展厅一角,墩身、昂首,仿佛在急切地等待着生物学家们为自己的起源找到“终极答案”。

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纪披毛犀化石

“一具具远古的化石,总能激起你对自然、对科学的探索欲望,让你在教科书之外触摸到更为宏大和遥远的知识世界,甚至可以向科学权威发起‘挑战’,因为科学的探索永无终点。”在虎文花看来,化石博物馆的价值正在于此。

近年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相继拍摄制作了《石破天惊的秘密》《黄土下生命的印痕》《百科探秘——史前动物园》等地质遗迹的科普纪录片,出版了国家地质公园画册、少儿科普读物等科普资料,开发了铲齿象、和政羊等科普地质标本和地质公园纪念品,开通了网上数字虚拟博物馆,使更多人想借助网络了解古动物化石的故事。

“博物馆是一所开放的大学”

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里,有一具非常小巧的鼬鼠化石的标本。

每一次,走到这具标本前,虎文花都会转换话风,将听众从几千万年前的远古,带到博物馆的幕后——

“这具小型的鼬科动物原生骨架,可以看到细细的肋骨,锋利的爪子,还有长长的尾椎,都保存的很完整,这要归功于修复室的工作人员的精雕细琢,他们用小小的绣花针和小刷子一点点从坚硬的土块中分离出来,如此完美,毫无破损”;

虎文花说,“修复这样的一件化石标本,需要花4到6个月的时间,倾注了工作人员艰辛的努力。所以,每一件化石标本就是一件特别精美的艺术品。”

带领观众认识古动物化石的“今生”和“前世”还远远不够,还要透过一件件“精美”的化石去触摸千万年以来的“风和雨”,感受当年的气候与环境。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保存的全球唯一一套铲齿象头骨发育系列标本

“千万年前,和政县曾是一片动物的天堂,气候和环境的变迁,是他们走向了灭绝。这些弥足珍贵的化石就带我们穿越到千万年前。”在一块标注着临夏盆地土层的展板前,虎文花说,现今,和政所处的区域位于临夏盆地。早在距今万年的上新世时期,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海拔只有几百米,随着板块撞击、造山运动,青藏高原不断地抬高隆起,原本是一片汪洋的地方,渐渐变成了水草丰美、适宜动植物生长繁衍的陆地。再后来,陆地继续隆起,变得干旱、少雨,厚厚的黄土层,渐渐地覆盖大地。

“地球的演变产生了生命,生命的进化,又深刻记录着地球环境的面貌。”虎文花说,千万年过去,曾经生存在这里的动物,并没有寂然无言,它们用化石的形态记录了生命的历史和山河的变迁。

“博物馆是一所开放的大学,古生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艺术,保护化石、讲述化石,让更多的人了解化石,共同分享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虎文花看来,这便是一位博物馆讲解员的使命与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iua.com/jsjj/10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