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声音》No.9
《收获》年第4期青年作家专辑.
★必然之路,夹带着血淋淋的刺刀
文/尹东
评-4《收获》霍艳《无人之境》
这是一个很讨巧,同时又是一个夹带着血淋淋刺刀的作品,当然更是一个好作品。
说它讨巧,是因为故事桥段很俗套,讲述的不过是一个闷骚中年大叔发生外遇前前后后,内心深处既柔弱,又自恋,对转瞬即逝的性与爱怅然若失的心理过程;说它夹带着血淋淋的刺刀,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文学圈,故事里的主角和配角都是人们印象中思想深邃的作家,而这个作品呈现给我们看的这些主角和配角身上,同样沾染着俗气的铜臭味和争名夺利的丑恶嘴脸,这无异于给这个圈子里所有的人狠狠地插了一刀。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颇有知名度的作家楚原,因参加一次文学奖颁奖礼,偶遇一个年轻、叛逆、个性十足的女作家柴柴,俩人彼此吸引,暗生情愫,有过一段恋人般的交往,后来俩人再相遇,楚原对那段时光念念不忘,而当年的女作家柴柴却抛之脑后,仿佛他们不曾发生过什么一样,这样的境遇令楚原忧郁感伤,唏嘘不已。
小说以楚原的视角铺展开来,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一个中年大叔的感情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在文学圈沉浮二十多年的楚原,算是功成名就,但他的婚姻生活给他造就了极大的焦虑感,摘去作家身份的光环,其实他就是一个闷骚的中年大叔,遭遇柴柴这样的女孩,被吸引是必然,而作为文坛新星的柴柴,遇见楚原这样已经成名的前辈,加上自身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艰难的文学之路,促使她主动投向了楚原的怀抱。这俩人的相遇,相知,最后的形同陌路,其实是必然,中年大叔应该比柴柴更清楚,但中年大叔却对这段时光倍加珍惜,努力想要抓住,延续,于是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便跃然纸上,这也正是这个作品的高明之处。陈可辛导演拍过一部电影《如果爱》,由张学友扮演的导演,与周迅扮演的当红女星之间的感情纠葛,大抵与这个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个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味到,一个外表淡然的大作家,其实内心世界是柔弱而细腻的,他执着地感受和追求那份不道德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人性里的自私和自恋,但他的这份追求和期许,却是这般的纯真与诚恳,足已打动人心。
除去楚原和女作家柴柴的感情纠葛,小说里还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文学圈众生相:计较得失的马国明,混酒桌相互追捧的方红和刘斌,坚守自己文学理想的王仁甫,当然还有追逐名利,无所不用其极的柴柴。客观上,小说展现了作家这一人群的现实生活与精神层面,点破了文学圈许多潜规则,亦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种现象深深的忧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作品的语言婉转清丽,朴实而流畅,如涓涓细流一般,轻敲人的心门,缓缓地,不动声色,将你带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小说的结构松紧适度,顺畅的叙述下不断地穿插回忆,渲染衬托,营造出一幅幅美感十足的画面,阅读文字时如饮醇酒,酒香扑鼻,久久不散,回味无穷。
★过素无味
文/黄大伟
评张忌《素人》
第四期的《收获》和往常一样,是值夜班之前我专门骑车去闹市深巷里一位中年阿姨经营的书报亭买到的,但与往期又有所不同的是,本期刊登了大量青年作家的小说。一口气在值班的夜里将这些短篇读完,张忌的《素人》给予我很深的印象和感慨。
身为公务人员的赵一新,枯燥无味的工作仅维持着她的赖以生存,凡世里的亲情以及普通人刘志光对于她的追求,无法灌溉她干涸的心田,偶然的机会她开始学习茶道和古琴,以期甘霖。但无论是有着犯人背景的何老师,还是安于世俗、抚琴自慰的苏老师,抑或是有着相似背景的江礼,在同他们的交往中,也总是不能让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感受到放松和快乐。
这不正是当下部分青年的真实写照吗?以我二十余载不免短促浅薄的眼光来看,物质的满足是可得到的,精神和心灵的愉悦永远只能是相对的。就像我对于《革命之路》中Frank和April的“逃跑巴黎计划”持悲观态度一样,无视现实中需要履行的责任而过于追求自我精神意识的完美达成,往往只能是苦了自己,也苦了身边的人。我不是反对停止对自我理想意识的给养,只是最好能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过素则无味。
物质的果实是可以收获的,心灵美的追求则只能永远在路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一个好心情,内心有个自我,世俗
★模仿与原创
文/柯楠
八十年代所谓先锋文学潮流于今看来,实质是一次小说革命。通过这场运动,中国当代文学恶补了一课,完成了纳入现代文学潮流的转折。任何时代都需要前卫艺术。当年的这批人现在都成了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不管如何来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文学永远需要前卫意识——《收获》主编程永新
年秋天我收到第5期的《收获》,打开后看见一些不熟悉的名字。《收获》每期都是名家聚集,这一期突然向读者展示一伙陌生的作者,他们作品的叙述风格也让读者感到陌生。
这个时节是文学杂志征订下一年度发行量的关键时刻,其他杂志都是推出名家新作来招揽发行量,《收获》却在这个节骨眼集中一伙来历不明的名字——余华
我是通过“杂志铺”这个网站订阅《收获》的,没办法,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对文学并不怎样关心,报刊亭卖的都是报纸、《读者》、《知音》等“大众文学”,无意中得知“杂志铺”这个网站订期刊送快递到家还包邮,我便开始每两个月就领一次“快递文学”的旅程。
这一期的《收获》久久未到,打电话过去被告知快递中途出了点问题,送错了地方,正当我每天下班担心我的《收获》之际,快递师傅终于在前天把《收获》送到我的手上,用粤语来说,便是“新鲜滚热辣”的新鲜出炉的书本,香喷喷的书香气扑面而来。更让我惊喜的是,翻开目录,这一期的《收获》大变了样,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一栏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放在最显眼位置的“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和“非虚构”栏目,我的心便突然跳多了两下,思绪就马上被拉回了年——
年开始,《收获》两次青年文学专号出炉,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先锋文学专号,将余华等“先锋小说”派作家由默默无闻推到世人的眼前,他们的小说惊世骇俗,被许多评论家称为“不像小说的小说”。事实上,后来事情的演变让许多评论家都大跌眼镜,当年的先锋小说家,如今都成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流砥柱,有的甚至在世界文坛都独树一帜。
读完这一期的青年文学专辑后,我的思绪便又从八十年代跳回到当下。《收获》总是能以敏锐的嗅觉,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文学的走向,八十年代是这样,如今也是这样。
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事实上就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集中火力的模仿,“文革”结束,作家们需要现代主义的那种叙事方式来爆发情感,爆发自己长久以来的压抑,在这一时期,他们或用表现主义,或用荒诞主义,抑或用意识流等大量现代主义手法来训练自己的写作,所以说,这时期的作家更多是在模仿西方的优秀小说技法,这对汉语小说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毕竟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诗词大国,以诗词见长,白话小说的历史甚短,从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至八十年代,不过区区六十年,而西方小说这方面的确历史悠久,沉淀厚重,技法丰富,对于汉语白话小说的开创、完善,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从《收获》第一次青年作家专号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一批批前赴后继的模仿西方现代主义写作的作家们似乎已经把能学的都学了,能介绍过来的都介绍了,读者们能读的都读了的时候,当下的小说,便开始泛滥了,似乎连作家自己都发现,这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模仿,当汉语白话小说已经构建完善,有了一套自己的叙事方式、语法结构的时候,过度的模仿,过度的“为了虚构而虚构,为了技法而技法”,就会使小说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瓶颈,永远停滞不前了。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小说的发展,早期的美国小说基本上都是欧洲小说的模仿品,甚至当时的文坛认为美国是没有纯粹的本土小说的,直到后来福克纳、海明威等人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小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那场先锋小说革命中,作家们就像一个急切学习所有武功的练武之人,他们如春笋吸收雨水般把“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一阳指”等盖世武功学到手,期待这些技法能让文学爆发,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由青涩走向成熟的八零后青年作家,却期待从扎实的基本功连起,自创招式,独树一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