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燕鸣」
北京韧性城市建设提速。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提出要全方位提升城市韧性,实现城市发展有空间、有余量、有弹性、有储备,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近年来,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新概念不断出现。韧性城市又是什么呢?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当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伴随着全球的城市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而随着城市里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震、台风、洪水、疫情、火灾、恐怖袭击等各种天灾人祸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韧性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在国外,伦敦、纽约等大城市都开始了韧性建设计划。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了韧性城市的探索。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使人们对韧性城市的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们不能奢望城市永远不面临风险,但可以通过增强韧性,让城市拥有更强的能力应对突发重大风险和挑战。旧的防灾减灾方法,强调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单一应对某种灾害。而构建韧性城市,则是由“亡羊补牢”转变为“未雨绸缪”,由挽救损失到保持正常运转,实现生态、工程、社会生活和谐的人居城市环境。
北京是历史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曾发生过震级较高的大地震的超大城市之一。建设韧性城市关系到首都安全发展。年发布的北京新版城市总规,是国内第一个纳入了提高城市韧性要求的城市总规。按照此次发布的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到年,北京将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到年,韧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抗御重大灾害能力、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显著提升。
当今世界,“黑天鹅”“灰犀牛”蠢蠢欲动,风险与挑战并存。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风险损失,筑牢城市安全防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