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荐书18年后又一城

有一阵子,我们都在找一个人的书读。他在我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出现过,有一次在南京的酒桌上,曹寇也和我们谈到他,觉得是成了仙。

但是很难找到他的书,虽然作家出版社也曾出过他的文集。哪怕是后来,我成了一个书贩子,也很少能有机会遇到,大概是因为他的书都被人珍藏着吧。偶尔在文庙的鬼市上,会有同行淘得他的文集,拿来炫耀,惹得人眼红。

这套作家出版社18年前出版的五卷本阿城文集,在孔网上曾卖出过四位数的天价。我贩书多年,也只经手过一册《常识与通识》。这本书原是他在《收获》杂志上的专栏文章,他说:我原来打算将栏目题为“煞风景”,后来改为“常识与通识”,规矩多了,但意思还在,因为讲常识,常常煞风景。

虽然不轻易能读到阿城的书,网络时代,也从各个渠道读了他的一些文章。其中,他关于读书的那节经典论述,我常常在书店里,向那些不知要读何书及如何读书的朋友复述:

先不要判断好书坏书,先什么都看,你才会有一个自己的结果,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过程。中国传统有一种读书方法,叫“素读”,就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的观点看,脑子空白地看,看它说什么,完了再用自己积累的东西跟它有一个思想上的对谈。中国自从旧传统切断之后,就没有素读了。才看一眼、一段,“这写得不对啊”,就开始批判。现在网上那些吵架,一看就知道,他都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

书应该是越看越少。人生有限,你要不提高效率的话,读的书一定少。对角线阅读,譬如这一页,你头里选个词,中间选个词,斜下角再选一个,对这一页的信息就基本有个判断,如果是知道的,那就翻过去了。还有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也都翻过去嘛。那些你没读过的信息会自动跳出来,也许这本书读完只有一句话。甘阳就有这个本事,几卷本他能提炼出一句最精的话给你。

我为什么说知识结构和文化构成要越开阔越好?你如果只有那么一小块,看什么都“啊,好新鲜”,那你是抓不着东西的。开阔之后,当下就能判断,这是不是新的。

18年前的阿城文集已成经典,18年后的今天,由阿城亲自选编的七卷本《阿城文集》甫一出版,一万册首印就顷刻售罄。而在此之前,阿城本人还云淡风轻地告诫出版方:“你们非要出这个书,就得抱一个别人爱买不买爱看不看的心态。”

今天,我们带来的,就是“爱买不买,爱看不看”的阿城文集七卷本精装函套版。

5部旧作(增补大量独家新内容)

+2部新作(《文化不是味精》《脱腔》)

=迄今唯一全本

·《棋王?树王?孩子王》

八十年代震动华文阅读圈的三王系列,新收录国内外多种版本的作者自序和画家曹力画的阿城漫画像。

·《遍地风流》

奠定其汉语写作界塔尖地位的经典之作,70篇经典短篇小说,新收录十几篇独家新作。

·《威尼斯日记》

日记体随笔,记录阿城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的见闻、随感。“阿城世俗观最系统化的呈现。”——王德威

·《常识与通识》

阿城在《收获》杂志的专栏文章,“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王朔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的小说读来如行云流水,仿佛不着一力,细看则颇有讲究。修辞遣字,是得实实在在造就出来的。阿城对文字风格的要求,可以见诸《闲话闲说》中的篇章。”——王德威

·《文化不是味精》新书首次出版

散文随笔集,文化、电影、绘画、摄影、音乐、人物等等无所不谈。

·《脱腔》新书首次出版

散文随笔、谈话集,收录阿城任《华夏人文地理》主编期间为其所写文字,读书所得所感,与名家、记者的对谈。

简介中标记的体裁,大多只是概说,阿城行文自由自在,一路看去自有体会。若详说,每本都值得一篇专门的推送。

这套《阿城文集》经过了

阿城亲自编选篇目、调整体例、校订

旧书新编,新书内容收集、整理——近两年的编辑过程

杨葵、杜厚勤审校

王朔女儿、女婿为文集做整体设计,创造出这种“不着力气”的专用字体风格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次的函套精装典藏版新增了被买空的版本所没有的收藏品!这些也都是这一版本的独家所有,在其余地方均无法购得。即使对阿城的资深粉丝来说,这些收藏品也是难得一见。

收藏品一:阿城先生手稿藏书票

收藏品二:两张全幅海报

收藏品三:系列小书签

邂逅32年之后不容错过的阿城

拥有独家精装函套版《阿城文集》七卷本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iua.com/jsyl/9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