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继年木版教育信托(原木版基金会)首次征集《木版画原作集六十家》作品并在年向世界公开发行以来,第一套原作集已广为欧美及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机构及个人收藏家收藏,并在世界多地展出。
时隔二十余载,木版教育信托再次向中国版画家征集原创作品,并隆重推出第二套木版画原作集。
这次原作集的征集,历时两年,经过十名国际评委的多次选评,最终确定十八位曾获木版奖及木版奖提名的年轻版画家参与此套题名为《重生-木版画原作集》的创作。十八件以木版为主要媒材的版画作品刻印手法多样,包含水印木刻、油印木刻、木口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减版版画、以及拱花技法、饾版技法、树脂版与平版结合的综合技法等。围绕“重生”主题,年轻版画家在创作上融汇中西,承古纳今,张扬个性,锐意创新,展现出具象、抽象、意象、超现实表现等多种风格,向世界昭示出当代中国木版画创作的最新、最亮丽的风景线。
这套原作集总版数为六十套,作品均创作于年,画芯尺寸略有不同,纸张尺寸统一为A2,装置在精美的红色保护套盒中。所有画稿及原版均由木版教育信托收藏。
艺术家及作品01曹欧《重生–梦别之境》
画芯尺寸:49x34cm
套色饾版水印木刻,53块梨木及其他板材雕版,皮纸印,手工托裱。
曹欧,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研究生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工作居住于杭州,为自由艺术家。第四届木版奖二等奖获得者。
作品收藏:大英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英国木版教育信托、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
专家点评
马凯文
曹欧作品中的图像源于他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并让人联想到在摄影术的普及和数字技术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通过传统的书籍插图和博物馆陈列等方式来对自然界进行细致的编目、标记和展示的。画面中的彩绘扇子上绘有一只破蛹而出的蝴蝶,由暖色调氛围飞向一个渐冷色调的更广阔的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化为成蝶。
扇子也破浪而出,呈现山水之象。在中国,“山”与“水”这两个字多被用来定义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主题和类型——“山水画”。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家和文人通过绘画和对自然的探索,使得“山水”成为最普遍意义上阐释自然世界的同义词。事实上,曹欧已明确表明,他痴迷于在作品中探寻生命与死亡,新生与腐朽,乃至蜕变等自然世界的变化历程。
作者以一个自然学家的视角在版画中叠加了画中画主题,蝴蝶变化的每个阶段都以红线标定,并用红色箭头标明生长的方向。在下方则用蓝色精心勾勒和布局。蝴蝶蜕变过程中剥离的各种身体部分似乎都飘落了下来,好似火箭升空后遗弃的分离物。其他蓝色的蝴蝶在后方飞舞。画家借用日本浮世绘版画中微妙的渐变色手法,表现出山与水之间柔和的云与雾。
这件版画作品与曹欧其它作品一样,结合佛学与艺术史学元素,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界分类法及过程的探究兴趣。
02陈鸣鸣《重生–万壑松风图之我见》
画芯尺寸:52x38cm
套色水印木刻,六面五层椴木版,宣纸印,手工托裱。
陈鸣鸣,年出生于中国河南南阳,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现居北京。
作品收藏: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深圳画院、虚苑美术馆等。
专家点评
龙安妮
十七世纪的戏曲、白话小说和画谱的单色书籍插图,其成就之一是将山水画中的构图和自然元素转换成为印刷媒介。在书籍插图中,山水画的绘画性为一种新的线条和肌理笔触构成的版画形式所取代,通常山水画中的色调层次不复存在。只有在珍本书如《十竹斋书画谱》(-年)和一些笺谱中,原作的绘画性才会在印制的图像中得以体现。
年后,由于政治上对恢复传统艺术形式的迫切需要,兴盛于明末(-年)的水性颜料传统印刷术由此重获新生,并被正式命名为“水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水印木刻成为中国各艺术学院的版画艺术家在创作中广泛使用的技法之一,自此,山水画也以各种形式在木刻中得到了重新诠释。陈鸣鸣承担了这项具有挑战性的使命,即以水印木刻形式表现李唐的山水画。他领会到了尺幅及媒材与原作的差异,故对原作构图进行了有意识的变动,如运用了反向构图,省略了背景中的纪年题款,简化了山水元素等,并通过结合黑墨和花青将画面印成了柔和的蓝色。陈鸣鸣的版画成功地保留了山水画中墨色的变化,在作品的上半部分尤其明显,施印多次的天空犹如水墨画中灵动的墨色晕染而成,而且主峰的色调和肌理细节的多次叠印,颇为清晰地表现了斧劈皴笔法。作者在版画的下半部分对原画细节有所改动,强化了前景松树和松树下土丘的水墨色调,并运用李唐的画中所没有的淡淡烟霞将它们与中景分开,更倾向于南宋(-)新出现的山水构图。
03顾秀华《重生–灵犀》
画芯尺寸:32.5x40.5cm
木口木刻,黄杨木/梨木拼板,皮纸油印,宣纸手工托裱。
顾秀华,年生于山东临沂,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为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讲师。第二届木版奖一等奖获得者。
作品收藏:大英博物馆、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英国木版教育信托、牛津大学博物馆、深圳画院、黑龙江省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等。
专家点评
莱昂妮?布莱德利
丢勒的《犀牛》大约是有史以来最为著名的一件动物题材作品。顾秀华运用娴熟的木口木刻黑线技法复刻了这件作品(镜像),并将呈反向的主体物独置于地平线上。地平线以下墨色浓重的水中,这头野兽的倒影被放大,并在深处重复着。这对观众来说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警醒,我们绝不会让这个现已灭绝的犀牛物种在我们的记忆里消逝。
顾秀华的木口木刻堪称大师级水准,他对媒材的掌握尤为出色,特别是排线刀和暗色调的运用。排线刀是一种刀口平面均匀排列着多个刀刃的工具,用于一次刻出多条平行线,在水平较低者的手中刻痕易显拙劣和机械。顾秀华对此工具的使用则游刃有余,几乎不着痕迹。在木口木刻中很难处理的深色调刻画得细腻精致,其技能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这里透过阴郁的水面传递着一个黯然而庄重的信息:人类对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生物灭绝,其负担沉重地压在我们所有人身上。最后一头已知的北方白犀牛“苏丹”眼中的悲伤依然萦绕于观者的脑海中。观看这件作品人们很难不感到责任之重。然而,画家在图像中注入了一种积极的态度。丢勒的犀牛是这样一个历久弥新的形象,画面上的轻微涟漪暗示着表层之上的生命,昆虫也是如此,是对18世纪欧洲自然插图的另一种有指向性的参考。画家在向丢勒的《犀牛》致敬的同时,反过来亦将其卓越才华映显出来。
04郭双《重生–囚》
画芯尺寸:23.5x50cm
单色木刻,虫蛀梨木板,明清仿古宣纸油印。
郭双,年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年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艺术家,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一届木版奖并列一等奖获得者。
作品收藏:四川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英国木版教育信托,江苏省美术馆,重庆美术馆,深圳画院,西湖美术馆,树美术馆,北京悦?美术馆,E?LAND,虚苑等。
专家点评
莱昂妮?布莱德利
在郭双的这幅版画中,数只鸟笼穿插于整个景观之中。鸟笼是人身高的两倍,悬挂在高空,成为强有力的象征物。鸟笼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几乎已成陈言老套,但是在郭双的版画中,鸟笼是空的,笼中的鸟已被释放。
一排排全都剃着光头,穿着囚服的男人在画面中涌动。他们走向地平线,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由。与画家以往作品不同,在这件作品中我们看不到这些人的面孔,他们看起来非常相似。然而,他们以移步的方式表达个性。他们不是在行进,不是被迫以整齐的方式行走,相反,他们有的大模大样,左摇右摆。有的似闲庭信步,或歪斜,或前倾,有的队形之间还留有较大空隙。
他们蜿蜒穿过一片松树林,树林之上则不见他们的身影。这里郭双再一次打破常规比例,树木和男人们一样高,并围绕着、保护着这些人,赋予他们以新的生命。森林间的弯曲小路将他们安全地引向自由之地。
郭双选择的传统宣纸具有各种特质和不完美之处,提醒人们没有人是完美的,就像这块梨木板一样。作者顺势而刻,将板材树皮的两个边缘都原样保留并印制出来。具隐喻含义的树林也在切实地保护囚犯,并给予他们以新生。板材本身并不完美,有明显的虫蛀痕迹,由此印出的版画也仿佛是从鸟笼里逃出来的幽灵。
郭双善于研究集市上以及婚礼上的人。最近,更是直面社会问题,如她的残疾人肖像,以使他们的故事引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