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治疗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21年:股市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张与楼市灰犀牛阴影笼罩?
非专业投资者
1、
翻年了,大概率买的股票也开始从逆周期进入顺周期了,不用每天被股票折磨的便秘般气结。同时美大选彻底结束,疫情开始迎来目前来看第一波转机:来自两方面,一是气候变暖,北半球为疫情的主要发生地,其次是疫苗的出现。就个人来说,我对疫苗其实是没有看法的,也就是好与不好,有效与无效,他都只是人类的一次努力,而且从人类社会博弈角度来看,世界不存在共产主义童话,疫苗的圈层斗争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单纯靠疫苗消灭疫情,也许三五年过后可能有可能。
去年主要看的两大类书,一类是美联储为主要内容的美国货币政策决策相关解码类书籍;一类是城市发展的脉络史,前者是关系炒股,后者是关系买房,毕竟如何,自己现在也算是一个房产行业的关联行业从业人员。当然这两者,按效果评价下来,好像这两者自己的评分都挺低的,这真的感觉好像是一种很悲催的故事。股票呢,没有买抱团股,一说这句话炒股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结果;楼市呢?没有写几篇文章,没唱多,是因为情感上过不去;没唱空是现实不愿意唱空,这是个纠结的年份。
2、
话题依然围绕股市和楼市开始。
先说股市,中国式抱团行情说明什么呢?我觉得至少是说明两点吧:基金经理人管的钱,大概率自己没有参股,反正是散户的钱;其次是当技术含量变成了抱团时候,这个时候你说炒股有智商,那你是在侮辱我的智商。首先要理解的是抱团的动机是进攻性和防御性的,其次是你要理解抱团的原因是事件反应的对企业本质认知以及对行业认知问题的深层逻辑;最后还有一个抱团的惯性问题以及基金经理人迭代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是每个基金经理人的动机是什么,赚钱,让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好的回报,元买茅台的是因为有元买茅台的给他赚利润,而元买茅台的,那些人还会为他去赚利润,这就是基金行业经常看到的,往往一只第一年爆款基金,第二年沦为倒数的原因?那么新的基金经理人势必另辟赛道。当然对于市场我可能仅仅是不认可抱团这个说法,优质企业资金拥挤可能会是一个长期的市场行为,只不过优质企业一方面也有自己的估值区间,另一方面优质企业也会迭代,单纯的跟随策略,我不认为是一个优质投资人的行为,投资人应该有自己的眼光和逻辑判断!
那么具体的说道股市的表现来看,新能源车点燃导火索的是特斯拉,但驱动事件成长的根源应该在于我们国家的新能清晰的战略时间节点,这才是特斯拉的想象空间,进而变成新能源的想象空间。其次是白酒,关于白酒这个问题,相对更难以判断,白酒并不单纯的是一种消费品,还是一种投资品,把白酒的时间价值拉出来看,会高于绝大部分我们看到的投资收益,包括房地产行业,一瓶3年的茅台,一瓶10年的茅台,一瓶30年的茅台,喝酒的人大概能晓得行情的。所以这个和地产一样,显得极为难以用单纯的产业要素来分析和解释。在金融泡沫期,投资品天然具有自我繁殖能力,如果你把我们这个时代理解为金融泡沫的时代,那么你就能理解白酒的价格和股价的市场表现;至于另一类暴涨的大消费股为何变成了抱团或者所谓的核心资产,从逻辑上我暂时没有找到答案,比如海天味业,如果一定要找逻辑,只能从茅台的属性去找,但酱油的投资品属性几乎等于零,而消费类企业的品牌并不具备强大的护城河,一方面基于食品人类喜新厌旧的天然本能;其次是食品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但风险因素固定存在。对于这类股的抱团和上涨是我自己逻辑体系里无法解释的。
而其他没有涨的股票里面,金融,地产,贵金属从基本面来说,都是上升的,但市场并不热衷和认同,这里面的原因并不单纯就是行业和基本面本身,还有市场杠杆的力度问题;这两年暴涨的个股,大多数是中小股本的票,比如茅台,就10多亿流通盘;宁德时代,也就20多亿股,这与金融企业动辄上百亿的流通盘来说,极为容易控制基本盘口,更少的流通盘,意味着极少的杠杆资金就可以驱动整个个股的大幅度上涨,这也可以解释,一只市值亿的个股,可能只需要5亿资金就可以推动他涨10%或者20%。在一个杠杆时代,任何杠杆的机会都是宝贵的,甚至稀缺的,这个同样可以解释一线城市房价暴涨的理由。
而这一年暴跌的个股,有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月18日,股价低于点的个股超过只,如何来解释这个现象,我觉得这里面会有如下角度:第一是经济基本面,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被转型所抛弃的行业,股价低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两桶油;第二是受疫情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干扰引起的,这类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短期性的中止导致的亏损,一类是中期变化导致的产业萎缩,比如外贸加工等;第二呢,应该是抱团后背抛弃的个股,如软件行业,芯片行业在经历一轮暴涨以后,股价开始跌到海底。如果实在要说,这只能是资金的场内博弈,并没有体现出价值投资的逻辑来。
在回顾这波股市运动时候,核心资产这个概念无法回避。核心资产概念流行的背景是什么,无疑是去年4月1日开始的金融开放政策,对外资涌入的恐慌,但疫情以及中美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全球化可能会被压缩或者扭曲,核心资产这个概念如果没有外资的持续进入,会持续多久充满了变数。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当中,当国与国之间由正和博弈变成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时候,核心竞争力可能才是经济最大的保障,股市会体现这个逻辑么?
3、
本节说说地产行业。
先说一个数据,央行数据显示年末,居民按揭款总额为65万亿,如果算上公积金贷款,大概可能会有80亿。如果只计算65万亿的商贷,如果按照年度平均利息4.5%计算,那么一年所有购房者需要支付2.6万亿利息。依据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年全年GDP总额约为.5万亿,增幅为2.3%,年度GDP增幅低于居民按揭支付的利息,我们无法得到社会平均利润率,正常逻辑情况下,社会平均利润率与经济增幅应该大致相当。也就是20年可能全社会的总体利润很有可能仅仅相当于居民按揭利息。如果这个数据基本真实,那么这一年全体居民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在负债情况下完成的。从这个角度说房地产泡沫是灰犀牛,应该是没有任何质疑的。
第二个数字来自于房地产行业的年度数据:全行业总销售额17.36万亿,总销售面积为17.6亿平方米,平均单价为.6元/平方米。人均新增住房面积约1.3平方米。这样的价格,从任何经济理论都无法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地租理论,成本理论,投资回报理论,以及基本的行业供求关系理论等很难解释这些行业数据。
第三个角度来审视行业,就是市场结构性的问题,北上深一线城市以及强二线城市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但在弱二线,三线城市市场却出现了停滞甚至下滑的局面。而在房开企业上,首先是大多数企业的股价都表现出较大的跌幅,股价通常反应一段时间之后的市场走势,也就是从资本市场来看,对中小房开的未来极度不看好;其次是中型企业陆续出现危机,如泰禾和华夏幸福;三是从我们监测到市场的情况来看,二手房挂牌量激增,但交易量下滑,挂牌价格开始走低。至于其他行业数据,读者可以自己去完善。从行业特征来说,顶部现象明显。
市场里流行两个词,泡沫与崩盘,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泡沫的含义与崩盘的含义都是情绪性质的。缺乏相应的量化指标。作为个体投资者来说,行为需要一个定义,就是把握合理的波动区间来进行行为,可能较为具有指导性。也就是锁定波动幅度来进行判断行为的依据。
对于市场的走势,市场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从宏观看行业,会得出货币增发驱动价格上扬;从微观向行业看,会得出债务驱动与购买力收缩会引发价格下跌。很难有人说得清哪种观点对与错。作为个体投资者,唯一要甄别的是常识与自己的行为能力。换句话说,在享受完上涨的喜悦后,你能抵抗下跌的洪流么?如果能,价格跌了,你完全可以到海边散步而不用整天愁着卖房。对于普通购房人需要思考的是,当经济收缩的时候,你的收入是否缩水到你无力支付银行的利息而被迫违约。
命运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没有什么奇妙之处,青蛙变王子的故事可能有,但可能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所以没有什么比谨慎行事,恪守量入为出,不要过分扩大自己未来赚钱的能力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狼来了的故事本意不在于小孩喊了多少次,而在于山上是否有狼,必然性和偶然性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必须要仔细甄别。这些年流行那句黑色的幽默:凭运气赚来的钱,靠实力亏完了。可能是多数普通人的投资最终归宿。
4、
关于宏观经济我们放到文末最后一节。
从概率来说,中美博弈以及中美欧博弈大概率会持续一个中期时段,所谓中期时段肯定不会是一年两年,他有可能是10年20年。博弈中的进退转折可能年年不同,当然我会是国运最忠实的粉丝。因此伴随着博弈双方的潮起潮落,经济的起伏波动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或者剧烈。
其次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疫情到底多大程度的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显性的行为毋庸在探讨,对经济的影响远没有真实体现出来,即通胀与通缩这个状态还处于分界点。如不可持续的我国房地产按揭贷款一样,更不可持续的是美国股市与美元债务,问题在于美股剧烈下跌后,美元再次大量印钞能否改变通缩的事实。这点非常值得怀疑。
总体来说,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我们很难对未来看的更远与更清晰。
容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