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31118/4292604.html
伴着“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的深情旁白,AppleTV+出品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一上线斩获超高口碑。
△爱登堡爵士“盖章”的自然纪录片,必影片主创选择了一个很“清奇”的视角:
新冠爆发后,人类迅速开启了“隔离”模式;在人类“消失”的社会停摆期中,自然环境会有怎样的变化?
△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对社会高速发展中的污染早已习以为常的我们,很难有机会看到人类到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变化;
但这一年,全球范围就像在进行一场“大型科学实验”,研究课题是:
如果人类社会停转,自然环境会变好吗?
《地球改变之年》一上来就给出了答案:
人类居家第一个小时,鸟儿就开始放声歌唱。
“隔离令”一施行,全球交通噪音立刻减少了70%;旧金山,金门大桥通车量达到了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正是这样的宁静,让曾经被汽车噪音淹没的鸟鸣又回来了。
生物学家观察到,金门大桥下的白冠麻雀,发出的求偶叫声里竟出现了一种新的音调!
这些鸟儿有望迎接多年来最好的繁殖季。
在阿拉斯加,水下的世界也变得异常平静。
每年会有一万多头座头鲸从夏威夷迁徙到这里来捕食,现在所有游轮取消,相当于水下比以往安静了25倍,生物学家记录到一种变化:
座头鲸们开始更频繁地交流,而且可以在更远的距离,进行不受干扰的沟通。
母座头鲸现在可以离开幼鲸去更远的地方参与集体捕食,因为它知道,如果幼鲸需要自己,它就可以听到幼鲸的呼唤。
往年,只有7%的幼鲸能长到成年,这一年无疑会有更多幼鲸存活下来,长成海中巨兽。
年4月,国际游客与19年同期比减少了1.14亿,全球航空旅行下跌了约90%。
在美国福罗里达州海边,这里通常都挤满了度春假的人群,此时却空无一人。
在全球范围内数量急剧减少的濒危海洋生物——海龟,却迎来了大量繁殖的机会。
雌海龟每隔两到三年就会回到自己出生的海滩去产卵,随着人群占据海滩的时间越来越长,雌海龟能产卵的时机越来越少;
年却大不相同,在空无一人的朱诺海滩上,成百上千只赤蠵龟终于能安心地产卵。
长期以来,动物学家就一直认为人类的干扰对海龟繁殖有重大影响,现在他们终于能精确测量这种影响的规模:
过去10年,赤蠵龟在朱诺海滩的筑巢成功率仅有40%;
而年,赤蠵龟筑巢成功率飙升至61%——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观测海龟的生物博士感叹:
“因为海滩关闭,这些动物终于能做几百万年来它们一直在做的事,远比人类在场时做得更好。”
疫情爆发第三个月,全球范围内25%的商家关闭,人流量减少了90%以上,城市中心更是杳无人迹。
充满好奇心的野生动物们却走入了这片“后人类乐园”:
在南非圣卢西亚,一匹河马出现在加油站;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一群胡狼悠闲地逛起了公园;
在智利圣地亚哥,人行道上居然出现一头美洲狮;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通常很害羞的水豚,也鼓起勇气走入城镇,不过……宠物狗狗对它们好像不太友好;
而在日本奈良,常年靠游客投喂为生的梅花鹿,迎来了“回归自然”的一年,它们走出空荡荡的寺院,
在城市深处找到了一片古老的草地——原来年长的鹿一直记得它们吃草的地方。
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我们,动物们会过的更好。
当人类逐渐熟悉“隔离新常态”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小动物在快乐成长。
在南非开普敦,生活着一种非洲公驴企鹅。
这些企鹅为抚养幼崽结为夫妻,个个是捕猎好手——因为光抚养一只幼崽,每天就要喂等重于幼崽体重15%的食物。
在城市中筑巢的公驴企鹅每天早上跑到海边捕鱼,但当它们捕猎归来就会发现,海滩已经被人群占据,所以很多企鹅会在岸边等到日落才回家。
而现在,海滩上人迹全无,企鹅们可以提前回家喂孩子;趁着天光尚早,它们甚至还能回海里再捕一到两次鱼。
小企鹅长得比以往更加健壮,不少家庭成功哺育了双胞胎,一些父母在接下来几周甚至还会哺育第二窝。
这是过去10多年都没有的盛况。
△企鹅们开始大摇大摆地走到城市大马路南非企鹅的数量过去30年下降了几乎70%,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的干扰让它们的生活变得困难。
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是一片大型猎物禁猎区,往年来这里的游客的最大愿望,就是围观猎豹捕猎。
但围观的人群会造成一个问题:在母猎豹抓住猎物后,人声、汽车声往往会淹没猎豹向躲在远处的幼崽发出的召唤。
猎豹被迫不断召唤,增加了吸引天敌的风险,无援的幼崽很难活着跑到母亲身边。
但在人类“消失”后,母猎豹不再受到任何来自人群的干扰;几声轻声召唤,幼崽就能立刻来到它身边。
疫情前,肯尼亚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猎豹幼崽能存活下来,全非洲只剩只猎豹;现在,当地动物学家已经发现了更多三个月大的猎豹幼崽。
对其他濒危动物,年它们的繁殖率在大幅提升:
乌干达的山地大猩猩,生育的幼崽数量是往年的2倍;
英格兰的刺海马数量之多,十多年来前所未见;
在肯尼亚,没有一只犀牛因为它们的角被猎杀——这是自年来的第一次。
,是人类社会巨变之年,也是自然复苏之年;
这一年,全球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超过6%,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
印度,恒河的氧含量增加了80%;
非洲大西洋海岸,海水清洁度评级从差跃升到优良......
这些自然环境的改善不因为人类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人们呆在自己家里。
当我们从年走出来,应该记住的可能不仅是疫情有多可怕;
更应该重新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是“无为”,比争分夺秒地“改变自然”更能顺应自然法则呢?
年把人类带到了十字路口,就像95岁高龄的大卫·爱登堡在影片最后的旁白:
“如果人类要在未来繁荣发展,当下就是关键;我们要找到与地球上所有生物共享这个星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