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148070539626801&wfr=spider&for=pc
年过去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这一年来,车险经历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新冠疫情爆发的“黑天鹅”,致使车险行业出现了近十年以来的首次“开门黑”。一季度行业车险保费一改正增长的态势,-2.74%的增速着实让不少车险人在年初捏了一把冷汗。
另一件是车险综合改革实施的“灰犀牛”,车险保费增速与利润率在四季度出现了急速下降。截至11月末,车险单月保费增速与利润率皆呈现两位数以上的负增长。
“黑天鹅”与“灰犀牛”在同一年先后出现的场景并不多见。
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是:该来的总会来。变革会来,“危机”也无处不在。
车险,亦如此。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环境的改变终会令一些生物灭绝,但也会催生新的物种。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车险,这一注定历史留名的年份。
1
-InsuranceToday-
疫情“黑天鹅”的出现
注定车险玩法换代,呼唤立体服务体系
“黑天鹅”,隐喻了那些不可预测却影响力巨大的极端小概率事件,是近年热词之一。但人们真正体会这一词的含义,是年的疫情。
一场出人意料地疫情扩散,直接将繁荣的全球经济打懵了,影响波及各色行业。
车险,也是此“黑天鹅”事件影响波及者之一。
车险一季度保费负增长之下,背后乃车险产业链萧条的连锁反应:新车产销停滞、维修保养停工、车险营销员停业家中“无所事事”,甚至许多车险两核人员“待业”。
当时有车险人调侃到:“看来不用等到无人驾驶,汽车就真的‘无人’驾驶了。”
彼时,车险存在的意义,大打折扣。
然而伴随中国疫情的有力控制,中国成为全球疫情影响下经济恢复最快的国家。
一季度后,随着车险保费增速的回暖及承保利润的双升,加之人们用车出行的需求恢复、用量增加和车险整个产业链的复工复产,车险再成“刚需”险种,活了过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
年1-11月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万辆和万辆,仅同比下降3%和2.9%,降幅均比上半年收窄14个百分点左右,远远超过疫情之初的预期。
车市的回暖,也意味着车险的“前景”仍在,毕竟在汽车总量持续增加的大背景与趋势下,车险仍是财险保费体量最大的险种,仍在市场中具备分摊固定成本(养人)与赚取超额收益(赚钱)的基础与能力。
但全球“放纵”的抗疫策略,也注定病毒与人类共存。疫情已不再是“黑天鹅”,而是一个可以被普遍、持续和反复预测的事情。
对于车险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符合了大数法则,令车险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打法。
比如中国的冬春两季是否为病毒的活跃期、中国海关对于跨境物资的管控周期、新冠疫苗的普及程度……这些都构成了车险业态下的新型定价因子。
再联想到年疫情期间的车辆停驶保费减免措施,或许年的车险业应把“里程车险”纳入到常态化的车险产品中。
这种做法,无疑是对突发“黑天鹅”下的车险消费者用车行为改变,导致的车险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的车险业态模式的重塑。
即便没有“里程车险”和车险保费减免措施出台,保险公司无法从车险保费价格上直接让利给消费者,其实也仍然可以从车险的增值服务中想办法,切实做好新业态模式下真实用车需求的车险服务,找到新的车险发展路径。
进一步看,新冠疫情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车险“线上化”的进程,车险从营销、到核保、到理赔、到结案,以至于在每个车险环节,都出现了一些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线上化”赋能的科技公司。
“黑天鹅”之下,人们一定会形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也必将会带来车险产业链的加速调整,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先机,就在其间。
2
-InsuranceToday-
综改“灰犀牛”亮牛刀
四类车险群体难活,但这仅是开始
“灰犀牛”亦是近年热词之一,指太过常见以至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常比喻大概率而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相比新冠疫情的“黑天鹅”,车险人在年初就已清楚:车险改革的深化,是迟早要发生的事。
车险综合改革从年7月公开征求意见,到9月19日正式实施,时间之短、实施之快,恰如一头发足狂奔的“灰犀牛”,向车险市场直面扑来。
保费增速骤降、赔付率升高、车险盈利告急,是“灰犀牛”足下的车险“印痕”。
然而,“灰犀牛”对车险的影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
本次车险综改《指导意见》已经明确指出:车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短期内将“降价、增保、提质”作为阶段性目标。
故而,“降价、增保、提质”的措施下,受车险改革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原有车险格局下的“得利者”,这类群体包括:
①制造“赔款”平衡保费贡献的车商和修理厂,其在车险保费充足度下降、出险率回归真实水平的情况下,获取维修利润必然减少。
②费用处理商,也会因车险保费充足度下降、车险整体市场费用率下降的情况,导致流量业务减少。
③缺少服务能力的保险中介,由于无法比保险公司电网直销渠道提供更低成本或更有价值的车险服务,曾经可获得的手续费点位差距,将被车险报价直接抹平。
④固定成本率超过10%的保险公司,换位思考如车险消费者交元保费,实际账面只剩七八十元,这家险企是否值得消费者投保?
上述四类群体,实际上已涵盖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绝大部分车险产业链成员。这也是为什么绝大部分的车险人,感觉综改之后车险难做的主要原因。
但是,纵观车险改革进程,“挤水分”只是车险改革的一小步。
正如监管讲话中所提到的那样:“车险真正触及根本利益的改革,触及利益藩篱的改革,深水区的改革还没有开始。”
车险综改的“灰犀牛”对整个车险行业来说,只能算是一次危机的预警。
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更多的“灰犀牛”已经待在深水区做好了准备,并随时都可能向我们奔来。
如果我们还抱有侥幸心态,对车险市场变革视而不见,使用原有经营与管理方法对待车险,危机将会大面积爆发。更多的人,将会被这场变革淘汰。
因此,当前车险行业所真正需要的,已不再是上述四类“水分”企业,而是那些可以真正帮助车险行业各个环节“挤掉水分”的企业,包括:
●减少车险理赔水分的服务商:配件直供、共享查勘、医疗跟踪、反欺诈等
●减少车险费价水分的服务商:精准定价、核保风控等
●减少车险中介水分的服务商:智能坐席、后援服务等
●减少车险固定开支水分的服务商:共享IT、云服务等
有些企业,在年,已开始转型。
3
-InsuranceToday-
不要忘记
预防更具破坏性的跨界“灰犀牛”们
对于车险而言,或许还面临着更可怕的事,那就是:“灰犀牛”并不是只有一类。
出于现实的生存压力,绝大部分的车险人,还停留在“解决行业眼前问题”的层面。
这也印证了监管那句:“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定价、高手续费、经营粗放、竞争失序、数据失真等问题比较突出,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然而,车险最本质的问题,不是保险的问题,而是车的问题。
未来谁在造车?车由谁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方面,保险公司的竞争合作对手,已逐渐从传统车商,丰富到新能源车商,再丰富到造车新势力,如今连华为、苹果等手机厂商,都已涉足汽车领域。
可见,车险的承保理赔模式,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一个可以想象的场景:当手机厂商成为汽车厂商,车险最基本的出单流程,已经发生改变,车险市场不再需要录单员,客户完全可以通过汽车搭载的人脸识别技术,自主完成投保。
另一方面,无人驾驶将重塑车险业态模式,这同样是可以预见的趋势,详见《今日保》历史文章《深度丨综改保费降20%算啥,还有一大事准备干掉车险》。
因此,不要以为车险行业的变革窗口会很久,那些我们已经看见的“灰犀牛”,已然迈开脚步。
如是种种,车险人怎么办?
车险跨界者,布局正酣。
后记
的车险,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是一个“黑天鹅”和“灰犀牛”并施的时代,也是车险走向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变革与创新之下,必定会出现许多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危机。
然而危机并非要求我们放弃,而是教会我们思考与应对。
的车险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End
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百度百家
腾讯企鹅号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金融界
东方财富
雪球
搜狐号
大鱼号
野马财经
网易号
知乎
一点资讯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