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个总分总结构的书,如果想知道灰犀牛是什么,那么阅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足够了。通过我的观察发现,越是新概念的书,往往核心的内容就集中在某一个章节,其他的章节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验证这个新概念,比如《黑天鹅》也是如此,诸如此类。灰犀牛,图片来自百度图库灰犀牛生活在非洲草原上,体型很笨重,反应也很迟缓,人们能够常年看到犀牛群,在草原上悠闲的吃草,而不用担心它们靠近。但是,一旦灰犀牛群受到惊吓,四处狂奔时,就会变成致命的杀手。在米歇尔·沃克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中,她用灰犀牛生动地比喻了“概率高又影响大的潜在危机”,在这本书书中,作者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并没有解决身边显而易见的问题,能够重新审视我们熟知非真知的问题。《灰犀牛》米歇尔·渥克,图片来自百度灰犀牛事件的发展通常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否认。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不管人还是事物,发展的越顺利,代表着潜伏的危机越多,越要提高警惕,但是因为在顺境里呆久了,往往会否认风险的存在。第二阶段:得过且过。在危险已经逐步显现的时候,依然无动于衷,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一步一步错失良机,将风险逐步放大。第三阶段:诊断。开始真正感受到风险的冲击,意识到风险的危害,尝试采取措施应对风险,无论是因为判断失误还是执行力不足,都会造成这一阶段胆量的时间浪费,贻误战机。第四阶段:恐慌。到了这个阶段,风险已经汹涌而至,已经到了无力扭转局面的地步。第五阶段:崩溃。灰犀牛事件彻底摧毁一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总结教训,避免再次重蹈覆辙。灰犀牛用来解释了很多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而作为一名读者,读完这本书,我们每个人身边,处处可见很多类似灰犀牛这样的风险,触目惊心。每个公司的产品都会有生命周期,当一个产品的销售额还在持续增长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这款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客户日新月异的新需求。即使遇到客户满意度下降的问题,也会以为是个案,只去解决这一个问题,而不会系统的思考,产品的创新性出了问题,对于客户的需求,目前的产品已经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了,至少出现了需求和产品功能的剪刀差,产品经理往往不会重视这些貌似小问题的问题,放任问题的存在,直到客户开始出现大量的流失,才开始意识到出了严重的问题,于是产品匆忙迭代,又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迭代更适合,错失了迭代老产品或研发新产品的时机,直至销售额大幅下降,最终面临产品下架,甚至造成公司倒闭的风险。在灰犀牛发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并积极的采取行动,但是往往因为我们固有的偏见和对曾经成功经历的执着,而最终导致失败的结果。灰犀牛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当你意识到大概率的潜在风险时,就应该第一时间给予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