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39.net/disease/a_5390504.html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铠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大要素,从原始居民早期的衣不蔽体,到战国时期包裹重要部位的铁甲,再到明清时代绵甲的回归,铠甲的发展呈现了从简单到笨重再到轻便的过程。抵抗身体伤害的实际需要是铠甲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国古代随着时间的迁移,铠甲的变化多样,为何最终防护能力并不出色的绵甲却占据了上风?铠甲的三特征一直是了解铠甲性能的重要依据,也就是铠甲材质、连接方式及形制这三大特征,由此可以窥得一斑。一、铠甲材质的变化(1)藤甲。早期原始居民没有先进的工艺水平,并且原始居民使用兵器主要为石、木、骨、角等非金属材料,因此铠甲较为简陋,只追求简单地护体。早期铠甲材质主要为葛藤,少数为兽皮,将葛藤编织成简易的铠甲形状或将兽皮缝制后穿戴,主要防止在狩猎过程中受到攻击而对自身造成伤害。藤甲的应用说明人们开始意识到护体铠甲的重要性。(2)皮甲。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以及冶炼金属技术的发展,战国后期,铠甲的类型发生变化,逐渐摒弃了行动困难、穿着不便的藤甲,开始将大量皮甲应用于步兵作战,早期皮甲的制造材料主要是犀牛皮、牛皮、兕皮。后来随着尝试及应用,材质随情况而变但居于主流的仍为上述几种类型。皮甲因其柔软舒适、灵活性强等特点,逐渐成为主流铠甲。即使在后世铁铠盛行的时期,也未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因此,皮甲成为了使用时间最长的铠甲。(3)青铜甲。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时代,这个时代也衍生出了青铜甲,顾名思义,青铜制造的铠甲,相比于之前出现的藤甲、皮甲,青铜甲的防护性更强,能够抵挡大多数锐利器物的攻击,也是青铜时代特有的产物,青铜甲的制造主要是在甲身的四角开孔,用不易断裂的绳子或皮革将几块青铜甲片连接在一起并且相互不重叠。由于青铜的笨重以及不易加工等缺点,在实际作战中实用性不强,因此在当时并未广泛应用于军中,只有少部分等级较高的首领将军佩戴青铜甲。可以说,青铜甲是一个时代身份的象征,在后世随着冶炼金属技术的进步,青铜甲逐渐被摒弃。(4)铁甲是中国铠甲历史上应用最多的铠甲,铁甲的盛行达到了中国铠甲的巅峰。最早雏形的铁铠应该追溯到战国晚期的燕国,但由于工艺技术不够精湛,那时的铁铠类似于一种“概念铠甲”,并未得到应用。西汉时期,铁铠开始大量制造并广泛应用,在后世朝代,冶炼金属工艺日渐精进,铁铠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明光铠、裲裆铠、筩袖铠等等,都是铁铠的典型代表。根据时代不同,铠甲制造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铁铠也具有特定时期的时代特色。铁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铠甲的高峰,铁铠与其他铠甲类型相比抵御强度高,随着金属冶炼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良,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5)纸甲。这种铠甲是由唐朝时期一名叫徐商率的节度使发明。根据文献记载,纸甲是将桑树纸先进行软化然后层叠在一起,整理整齐后在其方寸之间布以4钉孔,钉牢成甲。纸甲适用于防御远程攻击武器,例如弓箭等,在南宋时期成为重要的护体装备。这种铠甲充分展现了“以柔克刚”的奥妙,并且因其不弱的防护力以及灵活柔软等性能,也曾盛极一时。(6)棉甲。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火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铁质铠甲已经无法抵御火药带来的强大冲击,这时便出现了“棉甲”,清朝时期大多称之为“绵甲”。该类型铠甲以棉麻丝等高强度纤维为原材料编织而成。是在蒙元时期布面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承袭制造工艺。清朝时,士兵大量使用的铠甲便是这种铠甲。传统铠甲已经无法满足防护的需要,此后铠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二、铠甲连接方式与其形制的分化铠甲的连接方式,随着工艺技术的日益精湛以及人们对于舒适性、灵活性的要求,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早期:“披”、“围”。(2)按各部位所需进行裁剪,连缀成甲。(3)层合或涂漆、浸渍树脂等方式,增加耐用性及防护性。早期的连接方式仅为大块皮革或者铁片的“披”、“围”。主要集中在铠甲工艺不够成熟时期,由于生产工艺水平的落后,原始居民只能简单地利用一些材料进行简单的防护。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铠甲的连接方式发生变化主要是在殷商时期,该时期制造铠甲主要是通过连缀的形式,先将皮革根据身体各部位需求裁剪成大小不同的甲片,而后用绳子捆系在一起。到了蒙元时期,也会先将甲片进行固化处理或者采用片片层合等方式,来加强铠甲的防护性。铠甲的连接方式与材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皮质易加工易裁剪等优点,使其在后世应用中大多是裁剪大小后连缀的方式制造,而铁质、青铜等由于其制造相比皮质更加困难并且受冶炼金属技术的制约,早期多为“披”、“围”等方式。到后期技艺成熟之后也会根据周身不同部位需要进行裁剪加以连缀。可见,连接方式的选择与很多因素相关,与上述几个因素有密切关系且不仅限于上述因素。铠甲的形制主要有札甲和鱼鳞甲两种。两者的分化主要出现在西汉时期,札甲是一种贯穿铠甲历史的形制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在汉朝末期,札甲表现出向鱼鳞甲过渡的趋势。但分析史料发现,札甲并未完全被替代,而是完成了自身的分化,札甲逐渐分成了大型札甲以及在前者基础上腰下加排甲片两种。札甲的甲身多为大块皮甲或铁甲,两袖按照需求适当缩短。在蒙元时期,也出现了这种札甲类型。鱼鳞甲,顾名思义,类似于鱼鳞的铁片防护于周身,铠甲仿照鱼鳞的结构以及排列,使周身的甲片可以自由活动,实现保护身体的同时增加灵活性。两晋时期的筩袖铠就是典型的鱼鳞甲类型。这种铠甲的优点在于周身防护,面积大且防护较好,但该铠甲的制作工艺较为繁复并且在两肩位置的灵活性太差,不适合大幅度活动,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三、材质对连接方式及形制的影响在早期社会,主要以皮质铠甲为主,这时由于社会经济不发达以及人们的制造工艺水平处在摸索状态,此时的皮质铠甲主要是用整张牛皮、犀牛皮等材质进行简单裁剪后穿戴在身上。早期的皮质铠甲连接方式简单,只是进行简单的“披”、“围”。后续随着战争需求以及社会制造工艺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整张皮革的穿戴使士兵在行军打仗中灵活性大大受限,过于笨重并且整张皮革并不能防护周身来保护士兵安全。因此人们开始对整张皮革按照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大小不同的裁剪,每块甲片开孔后用绳子将甲片连接在一起制成完整的铠甲。皮质铠甲也因其柔软易加工的优点,摒弃简单“披”、“围”,逐渐被优化。对于青铜甲以及铁甲,他们不似皮质那样柔软,加工困难增加,因此依旧有大部分采取整块甲片的穿戴方式。在铁器时代,多种铠甲类型出现,根据不同兵器以及作战方式不同,铠甲的连接方式也有一定的变化,例如蒙元时期的罗圈甲便是一种在普通连接方式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典型例子。形制主要有札甲以及鱼鳞甲两种。札甲在后期又分成了大型札甲系统以及裁剪不同大小连缀成甲两种。早期的形制主要是大型札甲,利用整块材料较多。考虑到实用性问题,铠甲材质多为皮质,少量为增强其防护力度,会使用铁质。到了西汉晚期,铁质铠甲被大量用于军事战争中,大块铁片若直接制成札甲,会制约在战争中的灵活性。因此出现了鱼鳞甲,用精湛的冶炼金属技术锻造出精细的甲片,再将甲片上下两排相互错置排列于周身各部位形成鱼鳞甲。而此时的皮甲无法代替铁甲达到更高的防护性也无法被锻造成类似鱼鳞的甲片。在铠甲历史上,还有一种特别的铠甲,它由西方传入中国,因其独特的制造结构以及良好的防护性,被人们所了解,它就是“锁子甲”。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为“锁甲”、“环锁铠”、“连环甲”。其形制与中国传统形制不同,有“似物有孚甲以自御”的特点。铠甲基础单位为铁环或圈成圆形的铁丝,将其相互套扣,连接缀合成衣。铁环与周边四环结合,形成的铠甲外观如铁网。从马冬学者一文章中了解到锁子甲制造方法的准确介绍:制造由一种金属小环密密套扣互连,依据人体形状连缀如衣形。这种金属环越小,制成的锁子甲越厚密,达到的防护性也越高,并且这种锁子甲可以通过改变小金属环的套扣方法以及数量来改变其组成的形状,从而更贴合人体各部位。结语铠甲的形制虽然变化多样,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防御的要求。进入明清时期以后,由于枪炮等热武器的普及,原本的铁甲等防具逐渐失去了原本的防护作用,这才使得绵甲等新式铠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同时,铠甲的材质对形制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会因制造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对古代铠甲形制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相信现代防护装备,例如防弹衣等也可以从中得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