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柳城路水头鲜为人知的皇族村密码

谁看好了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203671.html
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杭州),政治中心南移,宋皇族宗室成员随宋朝廷南渡,朝廷把管理皇族的机构“南外宗正司”及皇族宗室成员从河南归德(现商丘)迁往江苏镇江。南宋初,当北方遭受金兵蹂躏,兵连祸结之际,泉州却是远离战火,偏安一隅的和平环境。为了免受战火影响,并有效保护趙宋皇族宗室安危,建炎三年(年)腊月,“南外宗正司”皇族管理机构和皇族宗室成员,从海上迁到了福建泉州大后方,设置于泉州市内旧馆驿(今泉州花巷旧梨园剧团内)。

趙宋皇族宗室迁入泉州

南安柳城路水头始祖趙子镠,系宋太祖趙匡胤六世裔孙,于年冬,随“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趙子镠为柳城路水头皇族的太祖派始祖。(见《宋史》宋太祖世系表:趙匡胤——燕懿王趙德昭——翼王趙惟吉——滏阳侯趙守廉——华阳郡趙世奉——中奉大夫趙令磅——中奉大夫趙子镠)

趙子镠,绍兴初进士,建炎南渡迁徙泉州,授承议郎翰林五经博士,赐绯鱼袋,出知建昌军,改大宗正丞,迁朝奉大夫,知封洮,有德政,擢中奉大夫,同知淛东都转运使司事,改任福建都转运使,生子三人伯迭、伯逈、伯逷。宋史载:表燕懿王房,中奉大夫。趙子镠第三子趙伯逷,于庆元元年()知漳州,建漳州江东虎渡桥,漳州府志和泉州府志均有记载,现尚存。

德祐丙子年年),元兵入侵,京城临安(杭州)陷落后,元兵南下,福州失陷,杭州、福州宗室多数惨遭其害。景炎元年(年)十一月宋将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奉宋皇帝端宗航海至泉州,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闭城不纳。帝昺从泉州去广东,宋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降元作乱,屠杀泉州宋皇族宗室三千余人,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血案;蒲寿庚在屠杀宋皇族宗室所有成员后(男女老幼皆杀),还屠杀了大量士大夫和与皇族宗室有亲戚关系的汉人家庭;傅姓、曾姓悉为其害,这也是元兵入闽镇压汉民族人民的开始。

入泉始祖之一的趙子镠,其裔孙(宋太祖十世裔孙)趙与蕃,时任浙江监税官游宦于外,蒲寿庚大屠杀时幸而获免。趙与蕃于元朝停止镇压皇族和汉人后,带家眷从浙江返回泉州,居住在城内的大寺后,其后代一直在泉州蕃衍。(见《宋史》宋太祖世系表:趙子镠——趙伯逷——趙师沆——趙希系——趙与蕃)

趙宋皇族宗室迁居柳城路水头

居住在泉州城内大寺后的趙与蕃后代,又繁衍了八世(趙与蕃——趙孟伟——趙由腾——趙宜贤——趙顺阳——趙德镄——趙惟亮——趙守中——趙世鼎)。皇族宗室居住的大寺后土地,是宋朝廷管理皇族机构“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时,政府征用黄氏土地,然而,进入明朝,宋皇族宗室成员贵族身份丧失,已经沦落为平民,黄氏诉求索回土地,强逼趙氏皇族宗室子孙迁出,无奈,居住在泉州大寺后的皇族宗室后代全部被赶出易地居住。宋太祖十八世裔孙趙世鼎,于明朝嘉靖年间,从泉州大寺后,迁居南安柳城路水头肇基蕃衍,趙世鼎为南安柳城路水头趙氏一世祖,至今,已蕃衍十六世左右。

趙世鼎有子三人,长趙令义,次趙令诚,三少殁。长子趙令义居路水头枫脚与林姓同角落,称顶趙,次子趙令诚居路水头下塘与吴姓同角落,称下趙;趙世鼎迁入路水头带来家资颇丰,在路水头砖仔埕建小宗祠一座,后来被火焚毁,趙氏先祖神主无处奉安。因此,居住在枫脚角落的趙令义后裔和居住在下塘角的趙令诚后裔,分别与所居住角落的林姓、吴姓族长磋商,提出趙氏先祖神主暂分别寄放在林姓和吴姓祖厝内,林姓、吴姓很同情趙氏皇族遭遇,三姓和睦相处,关系甚为融洽,两姓均同意借寄;趙氏先祖神主分别安妥于林姓、吴姓祖厝后,林姓、吴姓的人口直线下降,若干年后,林、吴两姓都消失了,去向不知所踪,这两个角落只剩下趙姓了。后来,趙姓出于道义,每逢年冬月节,分别替林姓、吴姓祭祈先祖,现在这两座古祖厝还存在。据传说,趙氏皇族根系旺盛,林、吴先祖与趙氏皇族先祖怎么能同居一堂呢?林姓、吴姓只好迁走。

谨遵御制玉牒字辈取名

岁月悠悠,居住在柳城路水头的趙氏皇室后裔,曾享有贵族待遇,经由趙宋皇室三百余年的辉煌,到变姓咽涕装欢、谨慎避祸、复姓归宗,最后沦为平民,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但路水头趙宋皇室后裔仍然遵循御制玉牒字辈家范,取名字辈分明;风俗习惯,慎遵皇室礼仪。

现收藏于泉州市文物管理中心的《南外天源趙氏族谱》,记载了宋太祖趙匡胤于建隆元年正月(年元月)御制玉牒序,钦定:“惟弟晋王光义、秦王光美,鼎分三派,每派各分玉牒十四字,以别流源,以示子孙,虽远疏亦知昭穆,不失次序”。(见《南外天源趙氏族谱》之《宋太祖御制玉牒序》)

宋朝立国之初,开国皇帝趙匡胤将其尚存的三兄弟后裔确定为皇族,即宗室,亲写御书,编写三派“玉牒”(宋皇族族谱),并亲自制定了三派的十四字昭穆,以为排辈之分;另立遗嘱:“我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趙匡胤制定的宋宗室三派(后称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的十四字昭穆为:

太祖派:“德惟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派:“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柳城路水头趙氏慎遵宋太祖遗训,子孙取名遵照宋太祖钦定的字派“德、惟、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十四字辈,周而复始循环取名,后人不可以续编字辈。

“趙吴”和“趙辜”同宗不可通婚

路水头趙氏皇族世代传承着“趙吴同宗”和“趙辜同宗”遗俗。宋末,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降元作乱,屠杀泉州趙氏皇族宗室三千余人,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血案;泉州有幸存者趙姓皇族为生存而改名换姓,其中有两名皇族宗室成员分别改为母姓“吴”姓与“辜”姓;趙氏皇族宗室成员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吴姓与辜姓中有趙骨成份,视为同姓,同姓视为同宗,同宗通婚视为乱伦,这在皇族宗室的宗法制度上,是违反宗法的,所以“趙吴”和“趙辜”不可通婚,几百年来,路水头趙氏基本按照宗法制度执行,然而,近代婚姻法有规定,同姓只要超过五服均可通婚。所以,近半个世纪来,路水头出现了少数“趙吴”通婚者,但为数极少,“趙辜”通婚者还未出现。

“趙吴”同宗典故来自于另一入泉始祖之一的幸存者趙子侁后裔,其孙趙师玖在南宋从泉州南外宗迁居晋江青阳五店市定居。在蒲寿庚屠杀皇族时,宋太祖趙匡胤第十六世裔孙趙仕道,迁居晋江安海星塔村,投奔外祖吴氏,改“趙”姓为“吴”。为躲劫难,趙仕道临死前嘱咐子孙后代生前姓“吴”,死后恢复本姓“趙”,出殡时出殡旗书写“吴”,返主后出殡旗书写“趙”,并在墓碑和木主上改为“趙”姓,祠堂供奉的祖宗是宋太祖趙匡胤。到了明代,各地的趙氏后人纷纷复姓,而星塔村吴氏族人非但没改,还把“生吴死趙”的族规写入房谱,世代相传。

  趙仕道另一支派,名三郎,与安海星塔支派为兄弟,从安海星塔避居于南安水头的康店村及下店村;分居南安水头后,仍延续安海星塔从母姓“吴”,但没有传承安海星塔族亲“生吴死趙”习俗。现在,水头康店、下店的趙宋皇族仍姓“吴”,供奉的祖宗是“吴”姓。

“趙辜”同宗典故来自南安丰州辜姓,蒲寿庚在泉州屠杀皇族时,年龄七岁的皇族宗室成员趙由钝,恰好到丰州外祖辜家做客,父母在泉州被蒲寿庚屠杀,他逃避蒲寿庚之难,得免于祸,失怙后,趙由钝由南安丰州的外祖辜氏家养大成人,改趙姓为母姓辜,其后代有部分复姓于现在的诗山鹏峰官布村趙氏,大部分没有复趙姓,仍姓辜,所以“趙辜同宗”同样不可以通婚。

皇族宗室祠堂与“灯号”

据传,宋太祖趙匡胤的祖先得到“犀牛望月”龙穴,“犀牛望月”是趙宋皇族发迹的“风水”穴地。

路水头趙氏皇族谨记祖上遗训,祠堂仍延续“犀牛望月”龙穴叫法,也叫“犀牛望月”。路水头趙氏皇族的大、小宗祠,在泉州西街甲第巷,原文锦铺境内(今新门街甲第巷),曰“犀牛望月”。大宗右小厅有趙桓(趙特峰)等四人塑像。云南姚安知府李贽题赠趙特峰“乡贤名宦”额匾悬挂于大宗祠。安溪时任四川叙州府隆昌县知县,宋太祖裔孙、进士趙元慧,为大宗祠撰写《有宋趙氏大宗祠记》,宋太师尚书令晋封魏王二十六世孙趙嗣苏同勒石。年年有泉州地区趙氏皇族宗亲进行“春祀冬祭”。几百年来,大小宗祠历经沧桑世变,泉州趙氏皇族均保护有加,避免了兵燹之毁,一直完好保存,土地证亦有路水头趙氏户主名单。然而,20世纪60年代却难逃噩运,终被占用办厂并拆除宗祠古建筑,仅存的小宗祠一角,亦在几年前被改造为私宅。至此,甲第巷宋皇室合族大、小宗祠荡然无存。

柳城路水头,尚保留着一百五多年前仿泉州甲第巷宋皇族大、小宗祠建造的宗祠。仍曰大、小宗,这是宋太祖二十七世裔孙趙宜爵,于清光绪年间仿泉州甲第巷宋皇族大、小宗祠建造的,同样称“犀牛望月”。大宗祠对联:“温陵甲第衣冠旧,罗水门闾俎豆新”、“犀牛镇罗江,夹马居路水”。从这两幅对联,可以看到今天的路水头大、小宗祠,就是仿泉州甲第巷大、小宗祠的原貌而建成的。趙宜爵创业有成,富甲武荣,清同治壬戍选贡,光绪诰封五品衔。

自从秦始皇灭趙国统一中国后,趙姓后人分为两派:一系是代王趙嘉后人,被秦始皇封往天水郡的天水趙氏,另一系是幽缪王趙迁的后人,被秦始皇流徙至房陵(今湖北房县),后来迁居涿郡趙氏。天水趙氏出自代王趙嘉之后。秦始皇灭趙后,让他的儿子趙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他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给西戎人,深受爱戴。他逝世后,人民为表达对他的敬慕之意,称之为“趙王”。由此形成一个望族,至汉代趙充国封侯入相,功成名就,趙氏以“天水”为堂号”。故天水堂、天水郡”成为趙姓的著名堂号和名望。

涿郡趙氏是趙迁的后代,西汉时,趙迁的后裔自房陵迁居河北涿郡中分立河间郡,涿郡趙氏又称河间趙氏。宋太祖趙匡胤就出自涿郡趙氏,所以,路水头趙氏祖籍亦是河北涿郡。从认祖归宗的角度说,甘肃天水是趙姓公认的郡望;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后来趙匡胤开创的宋朝,就与“天水”连在了一起,被称作“天水朝”。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对宋朝的一句最著名的评价就是:“天水一朝之文化,竞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因此,宋皇族同样以“天水堂”作为堂号。“天水衍派”,仍是泉州宋皇族趙氏的“灯号”。

“甲马营中紫气高,属猪人已著黄袍”。这是古人潘紫岩题在名画《陈博酣睡图》上的两句诗,说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传奇皇帝趙匡胤的出生故事。

今洛阳东关爽明街,原名“双龙街”(根据谐音于文革时期改名爽明街),民间又名“火烧街”。街北头八孔窑小巷口,原有宋太祖庙,庙旁立有一碑,书“夹马营”三字,据传这里的八孔窑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诞生地。

趙匡胤的父亲名叫趙弘殷,系五代时期的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驻守洛阳,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年),河南洛阳夹马营里一家生下个香孩儿。据说孩子出生时,赤光绕空,并有一股异香围绕小孩,一夜也不散去,所以就叫香孩儿,这个香孩儿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这一分支的后裔,便另以“夹马异香”作为传芳。

柳城路水头趙氏皇族系宋太祖趙匡胤后裔,仍保留“夹马传芳”,与“天水衍派”灯号并用。

家范对子孙行为详加约束

趙宋皇族在历史的波涛中,几经浮沉,可谓悲喜交加。不管是风生水起也好,沧海横流也罢,那种时势的更迭交错感,在其族谱之中都有鲜明体现;趙宋王朝,趙氏皇族与国连体,家史就是宋史,宋史就是家史。

  翻开路水头保存的《南外天源趙氏族谱》,扉页之后的第一页,即为鼎定中原的宋太祖趙匡胤的画像,旁边注有一副对联:“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天潢贵胄的毅魄隐隐地透纸而出。书中还收录了《宋太祖御制玉牒序》,显得格外珍贵。该序文称:“国家兴废存亡,何代无之?倘降世国朝子孙虽然疏远,各以玉牒自重,或游宦,或徙居,到处相会。合符者,当以昭穆分别。勿恃富而轻贫,恃贵而轻贱,若有家贫无依者,富盛之家宜加抚恤,勿使流离失所有玷祖宗。各念乎祖诚敬之哉,书之以藏金柜,以示子孙。”

  很难想象,像趙匡胤这样一位拥有“九五之尊”的人,会说出“国家兴废存亡,何代无之”这样的话。要知道,当时他可是身为开国帝王,没有想着如何“千秋万代”地将帝位传给趙氏子孙,而是未雨绸缪地提醒说早晚都会出现王朝更迭,要求子孙做好由高处跌至低谷的准备,要求子孙富贵的不能轻视贫贱的,族人要有同气连枝、互帮互助的理念。在那个封建时代中,对于一位君王来说,能居安思危,提前看透世事规律,不得不说还是很有卓识远见的。

  趙氏族谱中,“南外趙氏家范”篇共有54条家规家训。家规家训数目众多,使得涉及面相对宽广,触及的事体也更细点。

  家范的前4条都是祠堂祭祀方面的规定,倒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突出的仍是“诚敬”二字。在这之后,则对“一家之长”如何作为,有不少规范,比如“家长必须谨守礼法,以御其下”“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事不可妄为”“须以量容人”“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亦不可过柔,须适厥中”,其内容大多迄今仍适用于当下家庭。特别是在教育后代的方式上,推崇“身教”——“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同样有着历久弥新的意义。

  在对子孙行为举止的约束上,“家范”一文着墨极多,而且事无巨细,一一罗列,足见其重视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尊长”,家范规定:“子孙须循循雅饬,怡怡孝友,于尊长前咸以正称,不许假称名号。凡遇长者,坐必起,行必以序,应对必称名,出言必逊顺,动者必谦恭,不得无礼干犯尊长,诸妇亦然”,严肃要求后辈遇见长者,一定要起身致礼,言行必须谦逊。

  其次是重视家族子弟的学业,明确规定:“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传,十六岁入大学;当延明师教诲,必以存孝悌忠信为主”,如此清晰地给出进小学、就外传(即求教于外界名师)、入大学的年龄,这在中国众多姓氏的家风家训中,也极为罕见,趙氏家范中甚至规定:“子弟学业未成,不许食肉饮酒”,不好好学习连肉都没得吃、酒也不能喝,实在是严苛。

  再次则是在“处事接物”方面,“南外趙氏家范”规定:“若处乡里,当以和睦,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亦不可先操忽人之心。若其人累相凌逼不已者,当以理直之。”意思是:若生活在乡里,应该以和为贵,宁可我宽容别人,不能逼别人宽容自己,更不能先起欺骗人的念头。如果有人屡屡欺凌相逼,也应据理力争。“南外趙氏家范”的条款大多成型于明代,此时趙氏后裔早已不是当朝皇族,他们从人声鼎沸中走向萧索清寂,必是在痛定思痛之后,方才会定出如此“克制、约束自我”的家规。这条家规与中国古代的“忍”的学问又有不谋而合之处。

  “南外趙氏家范”中最严厉的家规却是针对当了“贪官”的子孙:“子孙器识可以出士者,须资勉之。既得出士,当竭忠报国,抚恤下民,一以公廉勤俭,不得苛虐贪婪,如有赋墨以污家声者,则于谱上削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按家规所言,趙氏子孙有能力的可以去当官,但要当就要当个“竭忠报国,抚恤下民”的好官,要守住“公廉勤俭”的底线。如果当了贪官,那就是污了家门,就要在族谱中“削其名”,死后灵牌位也不能放入祠堂。

  另外,家范又规定:“子孙倘有不才不务生意,沉迷酒色,及好赌情,违悖礼法;或以出入衙门交结官吏,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轻冒刑宪破荡家业者,家长罚拜以愧之。但长一年者,受三十拜,如不悛则会众而痛唾之……”贪杯、好色、嗜赌以及勾结官吏钻营谋利的人,都将被族人所唾弃。

家范还多处要求子孙尽量低调、深藏功与名,如“吾家所习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不得妄肆威福,圃协人财,侵凌人产”“屋器皿服饰,当遵国朝礼制,不得僣侈”“不许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乡党,所用一遵家范,违者不孝”“族中有恃其富贵,不存尊卑名分之礼,而骄据傲慢于族人者,族长率诸尊辈,共切责之”,这也可视为趙氏在铅华洗尽之后的一种深彻领悟吧。

*该文引自江西趙委会年南昌年会文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iua.com/jsjn/7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