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观展让文物讲述东北第一城的前世今

《辽阳博物馆馆藏精品集粹》

辽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历代王朝在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堪称“东北第一城”。辽阳博物馆是集辽阳地方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宣传于一体的地志史类博物馆,是全面反映辽阳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

辽阳博物馆成立于年,位于辽阳市白塔区中心路2号。馆址原为东北三省官银号总办彭贤的住宅—彭公馆,建于年,是辽宁境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仿清四合院建筑群之一,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辽阳博物馆新馆于年6月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扩建后的辽阳博物馆,以彭公馆建筑格局为基础,总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分东、中、西三个院落群组,形成了完备的陈列展览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辽阳博物馆拥有《东北第一城》《辽阳碑志》《辽阳民俗》《辽阳老照片》《辽阳汉魏壁画馆》等多个基本陈列以及曹雪芹纪念馆、王尔烈纪念馆。目前辽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件,三级文物件。主要以辽阳地区考古出土文物为主,辽阳明代墓志、辽阳汉魏壁画墓壁画及陶冥器、辽金冮官屯窑瓷器等最具地方代表性。它们或携带着历史久远的文化气息,或彰显了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或闪透出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安平南山古动物化石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期,辽东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广阔的水域,茂盛的森林植被,哺育了众多的哺乳动物。体魄高大的犀牛、顽皮可爱的硕弥猴、威风凛凛的杨氏虎……使这里呈现出勃勃生机。

年4月,由辽宁省博物馆和辽阳市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进驻弓长岭区安平南山。安平南山位于安平乡汤河东岸,为石灰岩山体,相对高度约80米,山顶有冰川时期冰碛石遗存。在一条长10余米,深12米多的石灰岩裂隙中,考古队发现了中更新世时期留下的古动物化石。发掘历时两个多月,出土了梅氏犀牛、杨氏虎、水鹿、东北狍、葛氏斑鹿等22个种属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此外,在安平南山周边朝阳洞、蛮子沟、三星村等地也发现了同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

梅氏犀牛头骨化石,上颚骨长66厘米,宽34厘米,高21厘米;下颚骨长49厘米,宽31厘米,高24厘米。梅氏犀是它的俗称,它的学名叫基什贝尔格犀。这是一种体魄高大、体长近四米、高二至三米、重数吨的双角犀类,它活动灵活,善于奔走,具有一定的迁徙能力。给人留下印象极为深刻是粗壮发达的臼齿,由此可以判断,它是一种食量极大的食草类动物。梅氏犀生活在更新世时的亚欧大陆,相对其他犀牛,梅氏犀更喜欢生活在森林或林地中。梅氏犀最终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没有存活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全新世就已经灭绝了。

梅氏犀牛肱骨化石,长42厘米,宽15厘米,高17厘米。

梅氏犀牛脊椎骨化石,长43厘米,宽8厘米,高7.9厘米。

杨氏虎上颚骨化石,长18厘米,宽14厘米,厚6厘米。杨氏虎,源于古代非洲的原始狮。在距今约50万年前,原始狮开始从东非草原向四处扩散。由于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进入亚洲东北部的部分演化成了杨氏虎。虽然它的译名中有“虎”字,但与起源于中国的现代虎类以及剑齿虎类却不是同源,并且与二者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杨氏虎在距今约35万年前曾在中国东北部地区广泛分布。

东北狍角化石,左角长16.5厘米,宽3厘米;右角长16厘米,宽2.5厘米。狍,草食反刍动物,属偶蹄目鹿科。雄狍生茸长角,有三叉,角基部有一圈表面粗糙的节突。角在秋季或初冬时会脱落,之后再缓慢重生。

葛氏斑鹿角化石,长39厘米,宽10厘米。

安平古动物化石群组向我们暗示了四五十万年前辽东地区的温暖湿润的自然生态面貌。这种自然环境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目前已知的本溪庙后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年代,与安平古动物化石点大体相当。但安平化石点在发掘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来源:辽阳市博物馆

平台策划、运营:辽视传媒

遇见辽阳·心回故乡???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欢迎评论区留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iua.com/jsjn/7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