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暴雨灾害,除了守望相助还能做什么新

刘军连简介 https://m-mip.39.net/m/mipso_4147810.html
▲7月20日,河南郑州,陇海路严重积水,一市民涉水穿行,图片来源:ICphoto近期,河南多地发生超越历史极值的强降雨,导致严重洪涝灾害。国家防总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中国气象局进入Ⅱ级应急响应状态。截至目前,洪灾已造成郑州市区12人死亡,郑州已转移避险约10万人。河南的降雨还在持续,全国汛期也才刚刚开始,各地防范超警戒河流漫堤、水库溃坝、城市内涝、山洪和地质灾害的任务依旧严峻。反观这次河南的极端天气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我认为,应急管理必须从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方面发力,将灾害风险与后果降至最低。预防:兼顾“黑天鹅”和“灰犀牛”从预防角度来看,要兼顾“黑天鹅”和“灰犀牛”。从性质上看,此次在河南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是一起“黑天鹅”事件,其发生概率低、损失结果重。比较而言,“灰犀牛”的发生概率高、损害结果重。单只“灰犀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灰犀牛”群的踩踏,即一些熟视无睹的常见问题耦合在一起,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预防突发事件,一定要摒弃确定性思维,着力塑造社会系统的韧性,以减缓、吸收、抵抗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扰动。此次暴雨冲击城市基础设施,受困群众除了水、电、粮匮乏以外,应急通信这条“生命线”也受到了威胁,灾情牵动亿万人心。此后,通信运营商抢险、平台企业纷纷开通互助通道,让受困群众查询救援队电话、附近避难场所信息或发布求助信息,这些举措让在场者与外界保持沟通,增加了获救的可能性。▲7月21日,郑州市区街道,大量车辆浸泡在水中。新京报记者王飞摄准备:立足“灾情就是国情”从准备角度看,要立足“灾情就是国情”。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河南这场洪灾昭示,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农村现代化等大趋势的交织作用下,城乡系统相对于自然风险更加脆弱。脆弱的城乡系统若与极端天气事件相叠加,其后果不堪设想,往往会形成复杂性巨灾。此次郑州的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运行受到严重扰动,城市运行几乎瘫痪,医院、救援等应急部门的保障也面临威胁。一些乘客长时间在被浸泡的地铁中,那种苦守待援的场景,令观者万分揪心。新郑机场的大批航班被取消,部分铁路列车停运,耽误了许多人的行程。清醒地认识“灾情就是国情”,必须直面灾害风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特征,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iua.com/jsjn/11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