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通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823/4454953.html
年9月的一天,四川省遂宁县的金鱼村,几个农民正在田里翻土,突然大家听到“哐”的一声,像是什么东西被锄头打碎,接着一个瓷瓶露了出来。有人见状兴奋地高喊:“挖着宝贝啦!”
年金鱼村宋瓷发掘现场随后,通过专家正式考古发掘,从这些器物由下而上、由大到小有序摆放的情况判断,这应该是器物主人有意识地窖藏。最终,经专家清点,该处窖藏共出土器物件,其中瓷器件,包括龙泉窑青瓷件、景德镇青白瓷以及定窑。
窖藏共出土器物件,其中瓷器件宋瓷,集中国传统颜色美学之大成,完美地诠释了宋时盛行的极简主义。那些简洁流畅的线条和澄净优美的釉色,凝聚了一个时代最出色的审美和工艺,至今仍未褪色。
出土宋瓷现藏于四川宋瓷博物馆此次发现出土的龙泉青瓷,其数量之多,品质之精是前所未见的。有人曾这样评价说:“遂宁宋代窖藏瓷器,尤其是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达到了‘至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如春’的艺术境界,把青瓷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宋瓷选粹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口径23.5,腹径31.7,足径16.1,通高31.5
简要说明:瓷罐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荷叶形盖,盖边沿起伏作荷叶卷曲状,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圆唇。罐母口,直口,尖唇,唇下切削成斜沿。短直颈,圆肩,鼓腹,足胫处略内收,圈足,圈足内底再做一内凹式足圈,外墙斜削。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色泽莹润,釉面光洁平整。口沿、盖内沿、圈足足端等无釉处呈火石红色,圈足圆整,足端可见明显切削修整痕迹,未施釉处有少量的窑渣粘连。这件荷叶形盖罐是龙泉窑梅子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釉色柔和淡雅,洁净莹泽,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真正达到了中国陶瓷学千百年来追求的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理想境界。有学者认为荷叶形盖罐有贮酒的功用。荷叶形盖罐多产于元代龙泉窑,宋代产品仅见于金鱼村窖藏,故极为珍贵。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一)
口径5.3,腹径22.1,足径12,通高40.9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盖,口外撇,盖顶刻划旋转菊瓣纹,线条生硬形体大。瓶为子口,小口,平唇,唇下有一道细弦纹。颈部曲折,瓶体修长,形体大,深弧腹,隐圈足。
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刻划花纹,地纹为箅划花纹,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和缠枝莲花。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缠枝牡丹位于上腹部,缠枝莲花位于下腹部。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荡釉未满,口颈部可见未施釉处。釉色青白,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淡橙色,内底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整器厚重。
盖口不太圆整,外壁施青白釉,唇部及内壁未施釉,呈浅黄色,唇部略有火石红色,可见轮制的旋纹。刻工精细,枝叶卷曲而富有弹性,花卉纹间隙部满布阴文复线,纹饰密而不繁缛,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国内外传世品中都属罕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二)
口径5.3,腹径22,足径11.6,通高40.9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盖,口外撇,盖顶刻划旋转菊瓣纹,线条生硬形体大。瓶为子口,小口,平唇,唇下有一道细弦纹。颈部曲折,瓶体修长,形体大,深弧腹,隐圈足。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刻划花纹,地纹为箅划花纹,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和缠枝莲花。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缠枝牡丹位于上腹部,缠枝莲花位于下腹部。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荡釉未满,口颈部可见未施釉处。釉色青白,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淡橙色,内底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整器厚重。盖口不太圆整,外壁施青白釉,唇部及内壁未施釉,呈浅黄色,唇部略有火石红色,可见轮制的旋纹。刻工精细,枝叶卷曲而富有弹性,花卉纹间隙部满布阴文复线,纹饰密而不繁缛,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国内外传世品中都属罕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三)
盖径4.3,盖高3;瓶口径3.8,腹径16.7,足径9.4,瓶高32.2;通高33.3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直壁,外撇口。平顶盖略弧,口微外撇,平唇较窄,盖顶划箅划卷草纹,釉面开片密集。瓶为子口,小直口,平唇,短颈,颈部曲折,溜肩,外壁有一圈凸起。瓶体修长,形体略小,隐圈足,足圈较宽。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刻画花纹,地纹为箅划花纹,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和缠枝莲花,缠枝牡丹位于上腹部,缠枝莲花位于下腹部。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口颈部以下荡釉未满。釉色青白,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淡橙色,内底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有较为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国内外传世品中都属罕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卷草纹瓷梅瓶(四)
盖径6,盖高2.95;口径3.6,腹径16.1,足径7,瓶高26.1;通高27.4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盖,直壁直口,平唇,盖顶划箅划卷草纹,盖不太圆整。瓶为子口,小直口,平唇,短颈,颈部曲折,溜肩,外壁有一圈凸起。瓶体修长,形体略小,深弧腹,隐圈足,足圈较窄。
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箅划卷草花纹,箅划花纹均为三道花,肩部和足胫部各有两道弦纹。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口颈部以下荡釉未满。釉色青白,略淡,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
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橙色,足端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有较为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口部有磕裂痕。此瓶采取了刻花与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两种技法的结合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兼具遒劲与细腻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浅不同的线条而富有变化,秋色与纹饰彼此衬托,相得益彰。
此瓶卷草纺又称卷枝纹,是在忍冬纹的基础上了展而来的,忍冬纹为叶状植物纹样,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纹样,后形成各种变体。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卷草纹瓷梅瓶(五)
盖径5.1,盖高3;口径3.8,腹径15.7,足径8,瓶高29.5;通高30.4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微弧,盖顶划箅划卷草纹,直壁直口,圆唇,口微外撇。瓶为子口,方唇,直口,短颈,颈部有凸棱一周圆,丰肩,瓶体修长,深弧腹,浅圈足。肩与近圈足处分别施两道凹弦纹,肩、腹部满饰刻划花卷草纹肩部至下腹部满饰箅划卷草花纹,肩部及下腹部各有两道弦纹,足底挖足较深。白胎,内壁颈部及外壁施青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
釉面光洁。足部可见修整痕迹,足底心略有粘釉,未施釉的部分呈鲜艳的火石红色,有少量窑渣粘结。此瓶采取了刻花与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两种技法的结合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兼具遒劲与细腻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浅不同的线条而富有变化,秋色与纹饰彼此衬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纺又称卷枝纹,是在忍冬纹的基础上了展而来的,忍冬纹为叶状植物纹样,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纹样,后形成各种变体。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卷草纹瓷梅瓶(六)
盖径5.1,盖高3;口径3.8,腹径15.7,足径8,瓶高29.6;通高30.5
简要说明: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平顶微弧,盖顶划箅划卷草纹,直壁直口,圆唇,口微外撇。瓶为子口,方唇,直口,短颈,颈部有凸棱一周圆,丰肩,瓶体修长,深弧腹,浅圈足。肩与近圈足处分别施两道凹弦纹,肩、腹部满饰刻划花卷草纹肩部至下腹部满饰箅划卷草花纹,肩部及下腹部各有两道弦纹,足底挖足较深。白胎,内壁颈部及外壁施青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光洁。足部可见修整痕迹,足底心略有粘釉,未施釉的部分呈鲜艳的火石红色,有少量窑渣粘结。此瓶采取了刻花与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两种技法的结合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兼具遒劲与细腻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浅不同的线条而富有变化,秋色与纹饰彼此衬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纺又称卷枝纹,是在忍冬纹的基础上了展而来的,忍冬纹为叶状植物纹样,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纹样,后形成各种变体。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
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一)
口径7.7,腹宽10.1,足径7.8,高26.8
简要说明:瓷,粘片成型。圆唇,直口略斜,短颈。瓶体为长方形,四壁模印四组相同的凸条纹,每组均由8节长短线条相间的条纹组成。圈足较厚。白胎,除圈足底部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不太均匀,条纹凸起处釉色稍淡,足部积釉最厚,釉色莹润。釉面未见棕眼,两面有两条较长的开片裂纹,另有几处短开片。圈足未施釉处可见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但足部仍不太圆整。圈足内侧粘连窑渣,整器较为厚重。琮式瓶是仿周代玉琮造型制作的陈设用瓷。这件龙泉窑琮式瓶把玉琮的端庄古朴的造型与龙泉瓷温润含蓄的釉色完美结合,表现出冰清玉洁、典雅高贵的气质,浓淡相宜,古韵迭起。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仅见于四川遂宁。
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二)
口径7.7,腹宽10.1,足径7.8,高26.6
简要说明:瓷,粘片成型。圆唇,直口略斜,短颈。瓶体为长方形,四壁模印四组相同的凸条纹,每组均由8节长短线条相间的条纹组成。圈足较厚。白胎,除圈足底部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不太均匀,条纹凸起处釉色稍淡,足部积釉最厚,釉色莹润。仅器表一侧有一条长约9厘米釉面开片裂纹,釉面有两处棕眼。圈足未施釉处呈褐红色,(似有使用痕迹)圈足内侧有一处窑渣粘连。整器较为厚重。琮式瓶是仿周代玉琮造型制作的陈设用瓷。这件龙泉窑琮式瓶把玉琮的端庄古朴的造型与龙泉瓷温润含蓄的釉色完美结合,表现出冰清玉洁、典雅高贵的气质,浓淡相宜,古韵迭起。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仅见于四川遂宁。
南宋龙泉窑青釉大贯耳瓷瓶
口径5.8,腹径15.4,足径10,高31.1
简要说明:圆唇略平,直口,直长颈,颈上端附两个管状贯耳,腹部圆鼓,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圈足较为规整。足底平整,挖足过墙。除圈足底外通体内外施青釉,釉色莹润,釉层较为均匀,下腹部釉面略有较为稀疏的大开片,器表釉色不太一致,口颈部略泛青黄,腹部及足部则呈较为清翠的梅子青色。圈足未施釉处经切削,但未修整规整,呈淡橙色。整器规整端庄。此类贯耳瓶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在南宋窖藏中,这类器物仅在遂宁发现,有大小两种,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龙泉窑珍品。
南宋龙泉窑青釉小贯耳瓷瓶
口径3,腹径8.3,足径5.1,高16.4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或唇部略平,直口,长颈,颈上部附一对管状贯耳,圆鼓腹,圈足略斜,圈足多不太圆整,底心多有鸡心状突起。颈部微有倾斜,不见胎色,通体施粉青釉,釉色略泛青黄,釉面光洁滋润。圈足较圆整,不见鸡心状突起,足端可见修整痕迹,未施釉,呈酱色,有少量窑渣粘连。此类贯耳瓶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在南宋窖藏中,这类器物仅在遂宁发现,有大小两种,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龙泉窑珍品。
南宋龙泉窑青釉小贯耳瓷瓶
口径2.3,腹径8.3,足径5.1,高16.7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略平,直口,口微敛,颈较细,直长颈,颈上端附两个管状贯耳,两个贯耳大小略有差异。腹部圆鼓,最大腹径在腹中部。整器规整,不见胎色,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光洁滋润。圈足略有变形,足端可见修整痕迹,未施釉,呈酱色,有少量窑砂粘连。此类贯耳瓶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在南宋窖藏中,这类器物仅在遂宁发现,有大小两种,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龙泉窑珍品。
南宋龙泉窑青釉盘口弦纹瓷瓶
口径10.5,腹径17,足径11.7,高31.2
简要说明:瓷,轮制。盘口,直口,平沿,沿内侧略凹,细长颈,扁鼓腹,颈部饰两道等距的凸弦纹,颈肩部有一周带状的凸棱,上腹部饰四道凸弦纹,圈足。白色胎略泛灰,胎骨厚重。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釉色翠绿温润,釉层肥厚,釉面因积釉略有起伏,盘口下可见一处明显的积釉,基本没有开片,仅在颈上部有一道斜向的开片裂纹,长约14厘米。圈足较窄,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红色,有少量瓷石粘连。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态也被称之为竹节瓶。颈部和腹部运用了出筋的装饰技法,饰多层凸弦纹。
南宋龙泉窑青釉盘口弦纹瓷瓶
口径10.5,腹径17.3,足径11.7,高31.9
简要说明:瓷,轮制。盘口,直口,平沿,沿内侧略凹,细长颈,扁鼓腹,颈部饰两道等距的凸弦纹,颈肩部有一周带状的凸棱,上腹部饰四道凸弦纹,圈足。颈部略有偏斜,不见胎色,胎骨厚重。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而略有起伏凹凸,釉色翠绿温润,釉层肥厚,盘口下可见一处明显的积釉,无开片,足圈规整,足底可见两个缩釉的小孔,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红色。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态也被称之为竹节瓶。颈部和腹部运用了出筋的装饰技法,饰多层凸弦纹。
南宋龙泉窑青釉菱口瓜棱瓷瓶
口径7.6,腹径8.5-7.6,足径5.8-5,高15.9
简要说明:瓷,粘片成型。从口部至足部均呈十二棱菱形,侈口,束颈,长弧腹,菱形足略外撇。口部有轻微的两道凹痕,对应器身和足部的两道凸棱,以及器底的一道凸棱,显示器物是由模印的两片胎体对接而成。足底凸凹不平。白色胎,胎骨略沉。通体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仅下腹处有一道开片裂纹。足端未施釉,呈鲜艳的火石红色。这件青釉瓜棱瓶为仿官窑器,因瓶腹由凹凸的弧线组成反棱似的形体而得名。釉色温润明亮,造型生动又不失沉静优雅,体现了文人情趣与民间趣味的融合,是一件雅俗共赏的工艺美术作品。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瓷炉
口径19.9,腹径21.9,高16.4
简要说明:瓷,轮制,斜盘口,圆唇,短直颈,鼓腹较扁,腹径略大于口径,三锥形足。肩部有一周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三角形凸棱,略有弯曲和起伏,从肩部延伸到足部。足部与腹部连接处各有较为明显的凹痕一圈,足端平,三足内侧各有一个凹孔。内底可见螺旋纹。胎骨厚重,整个器物造型端庄规整,(不见胎色)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釉面光洁莹润,遍布开片纹。内底的开片纹大而稀疏,呈褐色,口沿及外壁的开片纹则细密一些,呈浅褐色。腹部与足部相接处有一些烧裂纹路。足端未施釉,呈较为鲜艳的火石红色,其中一足的足端可见窑砂粘连。鬲式炉是宋代较为常见的仿古器形,但以龙泉窑梅子青制品最佳。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釉质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为时人所喜爱。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瓷炉
口径16.3,腹径17.3,高12.6
简要说明:瓷,轮制,斜盘口,圆唇,短直颈,鼓腹较扁,口径与腹径相若,三锥形足。肩部有一周浅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三角形凸棱,略有弯曲和起伏,从肩部延伸到足部。足部与腹部可见接痕一圈,足端平。内底可见螺旋纹。胎骨较为厚重,整个器物造型端庄规整,(不见胎色)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洁莹润,仅口沿处可见两道隐约的开片纹路。凸棱和器体折棱处均显出较为明显的浅白色。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红色。鬲式炉是宋代较为常见的仿古器形,但以龙泉窑梅子青制品最佳。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釉质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为时人所喜爱。
南宋龙泉窑青釉五管瓷器
口径4.8,腹径13.8,足径7,高12.1
简要说明:瓷,轮制。平口、平沿,粗直颈,斜肩,肩上堆附五管,管的高度与口部相若,肩腹部有折,斜腹略弧,腹部饰刻划双层19瓣莲瓣纹,内壁的颈肩相接处有一道凸棱,圈足,足圈不甚规整,足心有轻微的鸡心状突起。白色胎略泛灰,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洁滋润,腹部有少许开片纹。足端未施釉,呈鲜艳的火石红色。此器物的功能及定名,学术界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目前除遂宁窖藏外,只有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相似器物,对其用途以及其反映的时代审美风尚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敛口斜腹瓷碗
口径12.9,腹径14.2,足径4.2,高6
简要说明:瓷,轮制,敛口,斜腹略弧,圈足。尖唇略圆,外壁刻划双层莲瓣纹,外层9瓣,内层8瓣。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色青翠莹润,釉层较为均匀,唇部略呈浅色。内底平而微上凸,有较为密集的针眼。圈足较规整,足底有轻微的鸡心突起,有少量综眼,足圈底未施釉,呈火石红色,略有缺口(生产时的残留,当时未修补胎体)。此钵造型独,敛口的设计使得整器婉转柔和,富有蕴藉之美。内外所施梅子青釉色青翠,浑厚滋润,与浑圆精巧的器形完美交融。外壁记划双层莲瓣纹,在一片青绿下若隐若现,绽放着安宁和纯净。这种钵可能是宗教供器,有学者称之为净水碗。在南宋窖藏中,莲瓣纹钵仅见于遂宁金鱼村。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素面兽足鼎式瓷炉
口径17.2,高20.6
简要说明:瓷,轮制。直口,圆唇,外折沿,口沿上两立耳,短直颈,圆腹,下腹内收成平底,三兽足,兽足上端刻划兽面,下端刻划爪趾,手法细腻,制作考究。白胎,施青白釉,内外底无釉露胎,外底有黑褐色圆圈。此器是仿青铜器造型的瓷炉,制作精良,造型优美,十分珍贵。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凸雕花卉纹鬲鼎式瓷炉
口径16.5,腹径13,高14.5
简要说明:瓷,轮制。直口,圆唇,外折沿,沿上附两立耳,短直颈,圆肩,三鬲状实心足。颈部饰刻划花回纹,肩、足部分别饰剔地莲花、兰草,折枝牡丹纹。白胎,施青白釉,内底无釉露白胎;足端无釉呈火石红。此炉造型似铜鼎,三袋状足又似鬲,因此被称为“鬲鼎式炉”。这件炉纹饰精致,凸雕花卉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大口蟾蜍形三足瓷水盂
口径6.5-6.3,腹径18-10,高11.2
简要说明:瓷,轮制。大口,圆唇,蟾蜍形三足水盂。整器为捏塑成型,辅以堆贴、模印的装饰手法。器口在蟾蜍的背部,圆形,略有一点变形。椭圆形腹部,中空,模印凸弦纹、花瓣纹、大小乳丁纹等不同的花纹,尾部以两条凸线纹间隔出一个区域模印图案。蟾蜍头微仰,堆塑出眼、鼻、耳、花翎等,装饰繁复,眼珠点饰褐彩。上唇呈花边状,下巴上有三道刻划纹路。腹部下堆贴三足,与腹部接口处有烧裂痕迹。足上刻划弦纹,前面的两只足上还戳印出蓖点纹。三足均为三趾,为捏塑成型。外壁施青白釉,积釉处青翠可爱,釉面有较多的开片裂纹。内壁口沿和腹部中间施釉,内底粗糙,未经修整,底心呈橙色。内壁的腹部中间可见明显的接胎的凹痕。足端未施釉,呈橙色,有灼烧痕迹,有窑砂粘连。此器系手工随意捏塑而成,装饰繁缛,细部刻划富有神韵,可谓匠心独具、刻意求工的瓷塑佳作。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小口蟾蜍形三足瓷水盂
口径1.5,腹径10.8-6.6,身长10.3,高7.4
简要说明:瓷,轮制。小口,圆唇,蟾蜍形三足水盂。整器为捏塑成型,辅以模印、堆贴的装饰方法。器口位于蟾蜍的背部,为一圆形孔,不太规整。蟾蜍头部上仰,从头部到尾部模印出对称的花纹。头部有眼、触须和鼻的造型,眼珠施褐釉点彩装饰。背部至尾部的中央为两条凸线纹隔离出的花纹带,呈花叶纹状。两侧为大小乳丁纹。从蟾蜍头的唇部延伸出一周凸痕,模印花纹就在这圈凸痕之上。堆贴三足,足的造型简单,前两只足上刻划了两道弦纹装饰。外壁施青白釉,积釉处青翠可爱,釉面光洁莹润,可见密集的小气泡。施釉至腹中部,器底和足部未施釉,器底有一圈灼烧痕迹。有黑色粘连。此器系手工随意捏塑而成,装饰繁缛,细部刻划富有神韵,可谓匠心独具、刻意求工的瓷塑佳作。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缠枝莲荷纹三足瓷笔墨插
口径8.8,腹径8.8,高5
简要说明:瓷,轮制。平顶,面上有两个圆形笔插孔,一个圆形的墨水孔和一个长形圆角的墨水孔。外沿和四个孔的外沿均刻划一道浅而细的线纹。直腹,平底,底部外圈粘接三个外撇的卷状小足。腹中部模印一周连续的荷叶莲花纹。施青白釉,釉色较为青翠,腹上有一处褐斑。足上亦施釉,器底中部未施釉,呈浅橙色,中央有一圈黑褐色的灼烧痕迹,有少量窑砂粘连。白胎。此器反映了景德镇湖田窑娴熟多变的造型技艺,是实用与创新兼备的佳品。在已出的宋代青白釉瓷器中,这种笔墨插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凤首流瓷水注
口径2.9,腹径8.9,底径8.1,高9
简要说明:瓷,轮制。小直口,圆唇,短颈,圆肩,直腹微鼓,腹部可见一道较为明显的细凸弦纹。平底,外圈修整出一周浅环带,底部不太平整。曲流中略折,流上堆贴凤首,以褐釉点彩描画凤目。曲柄位于肩部,柄部刻画三道凹弦纹。白胎,青白釉,积釉处呈青绿色。外壁施釉至近底部,内壁施釉仅及口颈部。外底外圈有两处灼烧痕迹。水注是文房用具,原名砚滴,用来为砚池滴水。青白瓷水注莹缜如玉,成形随意,此水注宛若小壶,凤流曲柄,釉色淡雅,是一件做工精巧的文房雅器。
南宋龙泉窑青釉大贯耳瓷瓶
口径4.9,腹径15.2,足径10.6,高31.1
简要说明:瓷,轮制。平唇,直口略内收,直长颈,颈上端附两个管状贯耳,腹部圆鼓,最大腹径在下腹处。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釉面莹润光洁,颈部有几条长开片裂纹。外底可见两处棕眼和一处缩釉。整器厚重,颈部略有偏斜。圈足规整,足端未施釉,呈较淡的火石红色。此类贯耳瓶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在南宋窖藏中,这类器物仅在遂宁发现,有大小两种,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龙泉窑珍品。
南宋磁峰窑白釉印花大雁荷花纹浅腹瓷碗
口径10.3,足径6.2,高5.8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略尖,敞口,斜腹略弧,浅腹,浅圈足,足端切削平整。内底下凹,内壁和内底各有一组模印花纹,内底为荷叶莲花团花纹,内壁为大雁荷花纹,其外有一周花瓣纹。外沿下有一道凹弦纹。内底有六个垫珠痕迹,口沿可见有釉的烧裂痕迹。胎色灰黄,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通体施釉,釉层较薄,釉面不甚光洁。磁峰碗是四川最早发现的白窑的窑址,它产品类似于定窑。此碗所饰大雁戏莲纹是典型的定窑装饰图案,布局讲究对称,层次分明。微风吹拂,莲何摇曳,四只大雁戏其间,一派乡野逸趣。
南宋磁峰窑白釉印花大雁荷花纹深腹瓷碗
口径20.9,足径6.5,高8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略尖,敞口,斜腹略弧,深腹,浅圈足,足端切削平整。内底下凹,内壁和内底各有一组模印花纹,内底为荷叶莲花团花纹,内壁为大雁荷花纹,其外有一周花瓣纹。外沿下有一道凹弦纹。内底有六个垫珠痕迹,口沿可见有釉的烧裂痕迹。胎色灰黄,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通体施釉,釉层较薄,釉面不甚光洁。磁峰碗是四川最早发现的白窑的窑址,它产品类似于定窑。此碗所饰大雁戏莲纹是典型的定窑装饰图案,布局讲究对称,层次分明。微风吹拂,莲何摇曳,四只大雁戏其间,一派乡野逸趣。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凸雕莲荷纹瓷尊
口径14.3,腹径16.2,足径10.2,高16.5
简要说明:瓷,轮制。子口,直口,斜沿,直腹尊,下腹斜折,圈足,足端切削一圈,足底凸凹不平,内圈有一周跳刀痕。沿下有一周刻划连续简化回纹,主题纹饰位于腹部,为剔地刻划的荷叶莲花纹。
外壁及内沿施青白釉,釉色光洁,釉面有细小的开片。内壁上部刷釉较为草率。浅黄色胎,上腹部分地方剔地较深导致胎体极薄,呈透光状。足底未施釉处呈浅橙色,有黑褐色灼痕。内壁上部未施釉处呈火石红色,内地为浅黄色,有黑褐色灼斑及开裂痕。此尊采用了剔花装饰,这种技法始见于北宋,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形式。此器为留花剔地,是先在坯休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多余部分的化妆土或釉,露出素胎,最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烧成。
由于其花纹凸起,产生了浅浮雕的效果。这种装饰技法类似于金银器局部鎏金的技法,是宋代磁州窑的独特创造。器壁所刻荷叶、莲花纹饰清晰流畅,大方生动。此类瓷尊在国内仅见于遂宁窖藏,在国外也仅见于日本出光美术馆。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八棱鼎式瓷炉
口径9.4,腹径11.5,高15.1
简要说明:瓷,轮制。器物从口部到炉身均呈内圆外八棱形的形态。平沿,沿上附一对方形立耳,直颈,鼓腹,上腹附一对铺首衔环,三兽足,足上堆贴兽头鳞毛,足端外卷。白胎,器表不甚平整,内壁未作修整。外壁及内壁口颈部施青白釉,釉面有少量棕眼,并有较细碎的开片纹。炉底未施釉,呈火石红色,有黑色灼斑。有二足端粘连窑砂。此炉呈八棱形,有兽足及腹部环耳,极为罕见,且装饰华美,已近似元代鼎式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耳簋式瓷炉
口径18.4,腹径21.5,足径15.5,高14.3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尖唇,束颈,扁鼓腹,颈腹处附夔龙形双耳一对,圈足较高,足底呈凸状。颈部至上腹部有两道浅凸弦纹,夔龙耳呈平头、锥形鳞、曲体、方尾状,头部模印双眼。内底可见螺旋纹路,内底心下凹。白色胎略泛灰,胎骨厚重。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釉面光洁滋润,内底有较大而稀疏的褐色开片纹,双耳及外壁下腹部、足部有较为密集的浅褐色大开片,足底施釉不太平整和完整,有少量棕眼,釉面开片较细密。口沿和足端未施釉,呈鲜艳的火石红色。口部残,一耳残断。此器制作精细,形体匀称,端庄秀美。
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瓷樽
口径6,腹径7.8,足径8,高7
简要说明:瓷,轮制。平沿,口沿有一处小凹陷,直腹,口沿下、腹中部和腹下端等距刻划三道带状凸弦纹,平底,中心有一饼足式突起。器底外沿附三如意形足。内底心有一圆形凹陷。不见胎体,通体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釉层较厚,不见开片。足底的饼足状突起未施釉,平整可见细细的螺旋纹,呈酱红色,边缘呈火石红色。筒式炉又称奁式炉,为焚香用具,流行于南宋以后。其造型信汉代桶形樽,也被称为樽式炉。此器形制特殊,独具三扁足,与同窖藏所出土弦纹三足铜樽造型极为相似。
南宋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盘
口径14.4,足径6.7,高2.9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圆唇,内底略下凹,斜弧腹,圈足较大,约为口径的一半。圈足圆整,足墙较薄,足端无釉。外壁模印花纹较模糊,双层莲瓣,中部有一道凸脊。完整。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外壁口沿下有一圈积釉。莲瓣大小一致、间隔均匀,内层9瓣、外层9瓣。足端呈酱色。造型简洁大方,所饰莲瓣纹玲珑精巧,不为厚釉所遮掩,使瓷盘外壁显得浑厚饱满,层次丰富。这种莲瓣盘可作托盘,与杯盏配套使用。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云龙纹梨形腹瓷水注
口径3,腹径,8.1底径5.6,流高3.1,把高4.9,注子高8.5
简要说明:瓷,轮制。梨形腹水注。小口,圆唇,平折肩,梨状腹,平底,足底修切出一圈浅浅的足圈,底心略凹起。短曲流,位于腹上部,流端略残。拱形柄,位于肩部和上腹部,下端微歪,柄上有两道刻划弦纹,并附一环状系。腹部装饰模印和刻划花纹,肩部模印一圈乳丁纹,肩下饰刻划回纹,主题纹饰位于腹中部,刻划盘龙和云纹,衬以雷纹作地,两条夔龙姿态相同,朝同提方向,龙嘴长而上翘,龙眼大而细长,龙身细长盘绕器身。白胎,内壁和外壁均施青白釉,内壁口沿和外壁的釉色更显青色。外壁施釉至下腹部,挂釉不整齐。外壁近足部和足底未施釉处为白色,足圈上有少量的浅褐色灼烧痕迹。这件水注所饰的印花龙纹饱满圆润,龙体呈弯曲状,四爪舞动,表现出了龙须鬣飞动、腾空而起的姿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凤纹芒口深腹瓷碗
口径18.6,足径6.6,高6.4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略外侈,略呈方唇,口沿无釉,斜弧腹,深腹,浅圈足,足圈较宽。施青白釉,釉面光洁明亮,釉面散布少量蓝色、褐色的小斑点。未施釉的口沿呈浅橙色釉色略淡。足底施釉,但往往施釉不完整,有刮除的痕迹。内壁装饰模印花纹,布局相同,盘的内底一圈弦纹内为一对相向飞舞的双凤穿花图案,内壁以六出筋分隔出六组花纹图案,瓶插花和盆栽花想间隔;其上为一周连续回纹。双凤图案位于凸弦纹内,略显模糊,插花图案清晰、立体感强。依次为弦纹胆式瓶插两支牡丹、连续花瓣纹盆栽荷花、菊花、胆式花瓶插两支牡丹、菱形花纹盆栽两支萱草、菊花纹胆式瓶插两支菊花、莲瓣纹花盆栽五瓣花。此碗一大特点是出现了宋瓷中少见的盆花和瓶花装饰。盆花与瓶花交错颁布,与主纹相配,使得整器纹饰更加繁缛,细部刻划更富神韵。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凤纹芒口浅腹瓷碗
口径18.6,足径6.6,高6.4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略外侈,略呈方唇,芒口,斜弧腹,浅圈足,足圈细窄。施青白釉,釉面光洁明亮,釉面散布少量蓝色、褐色的小斑点。口沿为浅橙色。足底施釉,施釉不完整,有刮除的痕迹。釉色青翠。内壁装饰模印花纹,布局相同,盘的内底一圈弦纹内为一对相向飞舞的双凤穿花图案,内壁以六出筋分隔出六组花纹图案,瓶插花和盆栽花想间隔;其上为一周连续回纹。图案范围较窄,与内沿有较多的空白间隔。双凤图案位于凹弦纹内,略显模糊,整个图案深浅不一。依次为弦纹胆式瓶插两支牡丹、弧形花瓣纹盆栽荷花和菊花、菊花纹胆式花瓶插两支牡丹、莲瓣花纹盆栽两支荷花和朵花、弦纹胆式瓶插两支菊花、连续花瓣纹花盆栽萱草。此碗一大特点是出现了宋瓷中少见的盆花和瓶花装饰。盆花与瓶花交错颁布,与主纹相配,使得整器纹饰更加繁缛,细部刻划更富神韵。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莲荷纹斗笠瓷碗
口径14.2,足径3.1,高4.4
简要说明:瓷,轮制。尖唇,敞口,斜直腹,浅足,小平底,内壁中部装饰模印花纹,主题纹饰为四朵相间的仰覆莲花纹,其上为一圈回纹,两组花纹以一道弦纹间隔。通体施青白釉,有少许浅褐色小斑点,釉面光洁平整。外壁有一处烧裂纹。足底无釉,呈褐色,足圈外圈粘连少许窑砂。白色胎,胎体轻薄。口沿有一道较短的磕裂纹路。此器是金银器影响瓷器制作的生动例证。它不仅具有金银器似的薄胎,还采用了印花技法装饰器壁,而这种瓷器装饰技法也是在金银工艺的影响下产生的。
南宋景德镇青白釉刻划花婴戏纹深腹瓷碗
口径19.5,足径5.7,高7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尖唇微圆,斜弧腹较直,深腹,浅圈足。碗内底下凹,有一圈下切痕。内壁装饰刻划婴戏花纹。底心小而平。胎体较薄。口沿薄,向下逐渐加厚,器底最厚。内壁采用“半刀泥”刻花法,内壁满饰缠枝纹,并刻画了两个以简单线条勾勒的童子。白胎,施青白釉,呈淡青色,透光,光泽度强。外底无釉,露白胎,有褐色圆圈。此碗刻画了两个童子攀枝折花的情景,画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宋代民间审美情趣的生动呈现。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芒口铜扣薄胎瓷盖碗
盖:径17.4,高5;碗:口径16.3,足径6.8,高8.4;通高12.9
简要说明:瓷,轮制,此器由盖和碗组成。盖半球形弧顶,桥形纽,宽沿,子口,圆唇,口沿饰铜扣。白胎,除盖沿内、外壁通体施施月白色釉,转折处微泛青色。碗母口,方唇,直口,芒口,弧壁,壁很薄约0.5毫米,透光,圈足,铜扣。白胎,通体施月白色釉,转折处微泛青色。
南宋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纹葵瓣口瓷碗
口径19.9,足径7.6,高4.7
简要说明:瓷,轮制。尖唇,六曲葵口,芒口,弧壁,圈足,薄胎,器形浑圆规整,口沿内外均刮釉,足、底满釉。碗内采用印花装饰,上部8组卷云纹,内壁,底心饰繁密的牡丹纹。釉色白中泛黄,釉色白中泛黄,釉面有泪痕,偶见小圆黑点,色泽莹润。此器是典型的定窑产品,纹饰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密而不乱,有如一幅巧手织就的织锦图案。
南宋龙泉窑青釉折沿弦纹瓷瓶
口径9.2,腹径15.6,足径11.6,高30.5
简要说明:瓷,轮制。斜盘口,敞口,尖唇略圆,长直颈,上部大下部小,颈部等距饰两道凸弦纹,扁鼓腹,颈肩部饰一周带状凸棱纹,上腹饰3道凸弦纹。圈足,足底心有一轻微的鸡心状突起。颈部略有偏斜,上腹部弦纹纹路不太清晰。白色胎略泛灰,胎骨厚重,通体饰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较为平整。圈足规整,足端未施釉,呈较浅的酱红色。口部残2处。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态也被称之为竹节瓶。颈部和腹部运用了出筋的装饰技法,饰多层凸弦纹。
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扁鼓腹长颈盘口小瓷瓶
口径5.6,腹径9.3,足径6.1,高15.6
简要说明:瓷,轮制。盘口,圆唇,细长颈,颈部有三道等距的凸弦纹,扁鼓腹,颈肩部和上腹部有四道浅凸弦纹,圈足略斜,足底心略有鸡心状突起。整器圆整,圈足有切削修整痕迹,但不太圆整光滑。白色胎略泛灰,胎骨较厚重。通体施青黄色釉,下腹及底部积釉处显青翠。足端未施釉,呈酱色。足圈略残。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态也被称之为“竹节瓶”。颈部和腹部运用了“出筋”的装饰技法,饰多层凸弦纹。
南宋龙泉窑青釉直口扁鼓腹长颈小瓷瓶
口径4.6,腹径8.8,足径6.7,高16.9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直口,口沿下有一周带状突起,长直颈,扁鼓腹,圈足,足圈上有两个长方形孔,位于相对称的部位,足底心有一轻微的鸡心状突起。白色胎略泛灰,通体施粉青釉,口颈部略带青黄,釉面光洁滋润,下腹和足圈外有少量开片纹。圈足不甚圆整,其上有裂纹,足端未施釉,可见修整痕迹,呈酱红色,有少量窑砂粘连。足圈有两处磕伤缺口。此瓶造型清秀端庄,制作规整,无繁杂的附加装饰,仅仅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体现宋人简约平淡、清逸典雅的美学追求。
南宋龙泉窑青釉敞口贯耳长腹瓷瓶
口径3.9,腹径6.8,足径4.2,高15.1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圆唇,口沿略有起伏,不太平整,束颈,颈部附一对小的管状贯耳,长弧腹,浅圈足。不见胎色,胎骨厚重。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光洁而有酥光,足底平而中心略有鸡心状突起,未施釉,足圈呈火石红色而足底呈浅褐色。
南宋龙泉窑青釉葫芦形注子
口径2.7,腹径8.2,足径5.4,把高8.5,流高8.9,注子高14.4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直颈小口,颈较短,葫芦上半部呈梨形,下半部呈圆形,中腰直而明显。长流微曲,位于下半葫芦的上腹部,流端略残。曲柄,柄上隐约可见刻划的三道弦纹。下腹有一圈隐约的凹痕。圈足,外墙较高,圈足不太圆整,足端略经修整,足底不太平整,中心微突起。足端有一个小磕口。通体施粉青釉,釉层滋润肥厚,分布着淡淡的褐色开片,开片纹路较为稀疏,流上有一小黑斑。足底有三处缩釉。足端未施釉处呈橙色。白胎略泛灰色。注子为盛酒具,出现于唐代,元以后一般被称为执壶。宋代注子形式多种多样,葫芦形注子为创新产品,主要产于定窑,耀州窑及景德镇窑。龙泉窑葫芦形注子大多为元代产品,宋器较少见,其端庄流畅的外观、清新活泼的意态颇合宋人的审美口味。
南宋龙泉窑青釉莲瓣纹深腹瓷盖碗
盖:径12.9,子口径10.1,高2.9;碗:口径11.85,腹径12.1,足径6.1,高7.8;通高9.8
简要说明:瓷,轮制。此器由盖和碗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方唇。外壁饰双层刻划莲瓣纹。除盖沿内、外壁通体施梅子青釉。碗母口尖唇,直口微敛,筒腹,腹部较深,圈足。外壁饰双层刻划莲瓣纹。内、外壁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滋润。莲瓣中部有一道凸脊,口沿和足端未施釉,呈红褐色。足圈不太圆整,浅灰色胎。莲瓣纹装饰是宋瓷中最普通的纹饰之一,莲瓣纹碗是南宋时期龙泉窑最为常见的产品。莲瓣纹瓣面丰满凸起,烧成后深浅不一,层次丰富,莲瓣纹隐露在釉色下,似无还有。
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瓷盖杯
盖:径9.2,子口径7.6,高2.3;杯:口径8.5,腹径8.8,足径4.5,高6.5;通高8.2
简要说明:瓷,轮制。此器由盖和杯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方唇。外壁饰双层刻划莲瓣纹。除盖沿内、外壁通体施梅子青釉。杯母口尖唇,直口微敛,筒腹,腹部较深,圈足。外壁饰双层刻划莲瓣纹。内、外壁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滋润。莲瓣中部有一道凸脊,口沿和足端未施釉,呈红褐色。足圈不太圆整,浅灰色胎。莲瓣纹装饰是宋瓷中最普通的纹饰之一,莲瓣纹碗是南宋时期龙泉窑最为常见的产品。莲瓣纹瓣面丰满凸起,烧成后深浅不一,层次丰富,莲瓣纹隐露在釉色下,似无还有。
南宋龙泉窑青釉兽耳衔环直口深弧腹鼎式瓷炉
口径11.1,腹径10.9,高11
简要说明:瓷,轮制。直口,方唇略圆,口沿上附一对方形立耳,深直腹,下腹圆弧,平底,三兽足。上腹堆贴一对兽首衔环。内底有一轻微的鸡心状突起。胎骨略显厚重,白胎略泛灰,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光洁莹润,遍布较大的褐色开片和细小的开片纹。足底圆整光滑,未施釉,呈较为鲜艳的火石红色。有两足残断。该器制作精细,造型典雅,具有浓厚的古韵,下所谓琢瓷作鼎碧于水。鼎式炉为焚香用具,型仿商周铜鼎。该器制作精细,造型典雅,具有浓厚的古韵,正所谓琢瓷作鼎碧于水。
南宋龙泉窑青釉斜直腹斗笠瓷碗
口径16.3,足径4.5,高5.7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尖唇,斜直腹,小圈足。外壁口沿下多均有较厚的积釉,釉面突起。内底心和足底心均呈鸡心状凸起。白色胎泛灰,胎骨略显厚重,通体施梅子青釉,口沿处釉色青黄,釉面光洁滋润,外壁有一针眼。圈足不甚圆整,足端未施釉,呈浅酱色。斗笠瓷器碗为饮茶用具,除龙泉窑外定窑、景德镇窑都有生产。斗笠碗最大的特点是有比较薄的胎。薄胎瓷是受金银器的影响而出现的。从唐代开始瓷器不断尝试减少器物胎壁的厚度,以使瓷器具有金银器的轻薄质感。
南宋龙泉窑青釉大圆瓷洗
口径15.3,足径7.5,高4.6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敞口,斜直腹,下腹斜折,圈足,足端较窄。白胎略泛灰色,通体施青釉,以梅子青釉最多,釉面多光洁莹润,足端未施釉,呈酱红色。梅子青釉,无开片。内底和足心均略凸起。洗釉色柔和,线条明快,给人以文静优雅的美感。
南宋龙泉窑青釉圆瓷洗
口径12.8,足径6.7,高3.8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敞口,斜直腹,下腹斜折,圈足,足端较窄。白胎略泛灰色,通体施青釉,以梅子青釉最多,釉面多光洁莹润,足端未施釉,呈酱红色。梅子青釉,无开片。洗釉色柔和,线条明快,给人以文静优雅的美感。
南宋龙泉窑青釉小圆瓷洗
口径9.4,足径4.4,高3.2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敞口,斜直腹,下腹斜折,圈足,足端较窄。白胎略泛灰色,通体施青釉,以梅子青釉最多,釉面多光洁莹润,足端未施釉,呈酱红色。梅子青釉,无开片。内底和足心均略凸起。洗釉色柔和,线条明快,给人以文静优雅的美感。
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瓷碗
口径16.2,足径5.2,高6.8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圆唇,弧腹较斜,圈足。外壁均装饰模印双层仰莲纹,莲瓣中部有一道凸脊,圈足均为小圈足,足圈宽,外墙高与内墙,足底有修整痕迹但仍显不太平整,除圈足外墙以外,足部基本未施釉,但有粘釉痕迹,器物厚重、手感很沉。刻划花纹因为釉层的厚薄或清晰或模糊,施青灰色釉,釉色较为灰暗。莲瓣纹装饰是宋瓷中最普通的纹饰之一,莲瓣纹碗是南宋时期龙泉窑最为常见的产品。莲瓣纹瓣面丰满凸起,中有棱脊,烧成后深浅不一,层次丰富,莲瓣纹隐露在釉色下,似无还有。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折枝牡丹纹铜扣瓷盘
口径20.2,底径13.4,高3.3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圆唇,斜直腹,下腹略弧,大圈足。芒口较窄,外沿宽于内沿,外沿的芒口中部有一圈较宽而平的凹弦纹。口沿上均残留铜扣的痕迹。内壁装饰模印回纹和仰覆如意云头纹,每个桃形的如意云头中间均有一个圆点纹。内壁与内底相接处有一道模印的凸弦纹。盘底装饰模印回纹一圈,主题纹饰为花叶繁茂的折枝牡丹,牡丹花只有一朵,占据了盘底三分之一的面积,牡丹花叶刻画细腻,叶脉清晰。胎体较薄,通体施白釉,釉色呈米白色,积釉处呈浅青黄色。釉面有细小的开片,外壁和外底积釉处的开片大而明显。足圈较窄而浅。底心刮釉。此盘所绘牡丹枝繁叶茂,富丽堂皇。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双鱼纹芒口浅腹瓷碗
口径18,足径6.3,高4.3
简要说明:瓷,轮制。侈口外撇,芒口,方唇。六瓣形弧壁,浅腹,浅圈足底心较大。薄胎,壁厚2-3毫米。底心饰刻花双鱼纹及水波纹。白胎,施青白。透光,光泽度强。碗心所刻双鱼在水波中并排畅游,情深意笃,完全不理会尘世的喧嚣与羁绊。此图所描绘的其实是现实中人一心向往的理想世界,这是宋代人的普遍情感在工艺美学上的具体呈现。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双鱼纹芒口深腹瓷碗
口径18.4,足径6.7,高6.5
简要说明:瓷,轮制。侈口外撇,芒口,方唇。六瓣形弧壁,深腹,浅圈足底心较大。薄胎,壁厚2-3毫米。底心饰刻花双鱼纹及水波纹。白胎,施青白。透光,光泽度强。碗心所刻双鱼在水波中并排畅游,情深意笃,完全不理会尘世的喧嚣与羁绊。此图所描绘的其实是现实中人一心向往的理想世界,这是宋代人的普遍情感在工艺美学上的具体呈现。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莲荷纹鼎式炉
口径16.8,高17.4
简要说明:瓷,轮制,直口,外折沿,立耳,短颈,圆腹,三兽足,颈部饰卷云纹,肩、腹部饰刻花莲荷纹,刀锋犀利挺拔,纹饰深入器表。三兽足上端为兽面,下端作象腿直立状。白胎,施青白釉,内外底无釉露胎,外底有黑褐色圆圈。此炉户肩部所饰刻花莲荷纹时代气息浓郁,兽足鼎的造型古意盎然,两种似乎不和谐的因素却能完美交融在一起,表现了宋代陶瓷艺术家卓绝的技艺与丰富的创造力。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素面铜扣瓷碟
口径13.4,底径9.6,高2.4
二级。通体施青白釉,泛灰,釉色较清淡,积釉处呈浅青绿色,口沿保留了完整的锈蚀的铜扣。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扁鼓腹长颈小瓷瓶
口径3.3,颈径2.7,腹径9.1,足径5.6,高13.6
简要说明:瓷,轮制。口微侈,平唇,喇叭形长颈,腹部扁鼓较为宽扁,略显折腹。平底,挖足略呈圈足状,外底心有一浅浅的内凹痕,胎色洁白,胎质致密。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洁平整,外壁施釉至足外墙,略有露胎,足底未施釉。此瓶充分展现出青白瓷“如冰似玉”的艺术魅力,为南宋陈设精品。造型优雅,线条流畅。曲线玲珑的形态与莹润清淡的釉色相互映衬,带给人冰清玉洁,温婉可人的视觉享受。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莲瓣纹盖杯
盖;直径8.4高2.3;杯:口径8.2,腹径7.9,足径4.7,高6.8;通高9.6
简要说明:瓷,轮制,此器由盖和碗组成。盖弧顶,圆钮,宽沿,子口。盖面饰刻划莲瓣纹,白胎,除盖沿内、外壁通体施青白釉。杯直口,芒口,方唇,直壁,下腹折收,圈足较高;外底中央突起。外壁腹部饰双层刻划莲瓣纹。近圈足饰一层刻划莲瓣纹。莲瓣中部有一道凸脊,白胎,青白釉,呈天青色。此杯所饰莲瓣纹清瘦秀丽,具有典型的南宋特征。白胎,除碗口部内、外壁通体施青白釉碗敞口,圈足不规整,足底未施釉。此杯所饰莲瓣纹清瘦秀丽,具有典型的南宋特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凤纹瓷盒
盖:径9.6,高2.6;盒;口径8.2,底径8.8,高2,通高3.7
简要说明:瓷,轮制。整个器物不太圆整,但盒身和盒盖刚好契合。盒为子母口,尖唇,浅直腹,外壁斜直,中部有一圈不太规整的凹弦纹,内壁微弧,内底可见拉坯留下的弦纹。平底,但为经修整,凸凹不平。内壁和外壁上半部施青白釉,外壁挂釉不整齐,釉面有大小不同的少量黑斑。白胎,未施釉的口沿及外壁下部、底部靠近有釉的地方呈浅橙色,底部有少量粘釉。盒盖为平沿,沿较窄,斜壁略往口部收敛,弧顶。盖顶模印双凤穿花图案,中心为一朵单绶五瓣花,一对回首相对的凤凰飞翔在散落的花朵中间,凤凰体态轻盈,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盒盖外壁施釉不及口沿,内壁较为粗糙,中部刷釉一团。白胎,未施釉的部位呈浅橙色。瓷合创烧于唐代,用以盛装药品、香料、化妆品及食品。南宋时各地瓷窑普遍生产瓷盒。此瓷盒纹饰精美,做工精细,为景德镇窑所产瓷盒中的上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莲瓣纹芒口盖碗
盖:径16,高4.4;碗:口径16,足径7.7,高8.9;通高13.2
简要说明:瓷,轮制,此器由盖和碗组成。盖弧顶,桥形钮,子口,子口尖唇,盖面饰刻划双莲瓣纹。白胎,除盖沿内、外壁通体施青白釉碗敞口,芒口,方唇,弧壁,浅圈足,薄胎,外壁腹部饰双层刻划莲瓣纹,近圈足饰双层刻划莲瓣纹。白胎,除碗口部内、外壁通体施青白釉碗敞口,足底施釉。有学者认为,此碗具有浅浮雕效果的莲瓣纹装饰应源自金属制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莲瓣纹平底敛口瓷钵
口径18.3,腹径,底径8.2,高10.5
简要说明:瓷,轮制。平沿内折,尖唇,斜弧腹,腹部较深,外壁饰刻划莲瓣纹,莲瓣纹位于三道弦纹之间,上层为双层莲瓣纹,下层为单层莲瓣纹,莲瓣均较细长而尖。平底,在足底的外圈斜切出一周凹槽。白色胎,青白色釉,釉色较清谈,施釉仅及口沿、外壁的大部分区域,口沿和外壁下腹的一些部位未及施釉。内壁可见细细的弦纹,底部平整,粘有少量釉,有两处黑褐色灼痕。口沿内侧有几处磕破口。此钵所饰莲瓣纹已进一步简化,体现了莲瓣纹的发展规律。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素面芒口浅圈足瓷盘
口径18.8,底径13.3,高3.4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芒口,方唇,斜直壁,圈足极浅。素面。外底内凹,底上凸不太明显而略显平坦。薄胎。白胎。施青白釉,底心呈浅白色。此盘尽管有芒口的缺陷,但胎釉成色较好。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吴牛喘月”纹铜扣瓷盘
口径19,足径14,高3.2
简要说明:瓷,轮制。芒口,铜扣,方唇,斜直壁,圈足极浅。内壁的花纹为回纹和仰覆如意云头纹,每个扁桃形的如意云头中间均有一个圆点纹。
内壁与内底相接处有一道模印的凸弦纹。内底的模印花纹外还有一圈较浅的凸弦纹。内底为吴牛喘月图案,一只回头望月的牛蜷腿跪坐,位于盘底的中央,它的前面是一条水波荡漾的河流,两边为芦苇水草和莲花、三瓣花等水生植物,一弯上弦月位于坐上方,犀牛的头顶为六颗呈曲线分布的星星和两颗小星星,星星以圆点表示,用直线连接。
星星的旁边为两片流云纹。胎体略显厚、沉。釉色青白,釉面光洁明亮,有少量黑色小斑点。盘心的釉色多不太均匀,呈泛黄的斑块状。内、外壁靠近口沿处均有一圈积釉痕迹,内沿下积釉厚于外沿。
芒口呈浅橙色,靠近釉的位置颜色略深而鲜艳,呈橙色。芒口上残留断续的(铜扣的)黑色痕迹。此盘以七星纹与莲荷纹相配,用简洁的手法勾勒出博大的天地宇宙。这种构图在宋瓷装饰中较少见,对了解宋代的民间信仰以及审美观念具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