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都出现显著衰退。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年全球GDP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约为-4.4%,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最大幅度的萎缩。在疫情冲击下,各国都面临着制造业停摆、市场需求锐减、人员和商品流动不畅等困境,多条跨国产业链一度按下“暂停键”。
能源行业也备受“暂停”困扰。一方面,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之一,原油价格暴跌至近20年来历史低位,甚至出现史无前例的负油价;另一方面,全球生产网络受到疫情影响,部分关键的中间产品出现停工停产或延期交付,并影响到供应链正常运行。
好在,岁末年初之际,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
首先,中美等国研发的新冠疫苗已经获准使用。如果疫苗接种能够顺利推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将逐渐恢复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有望减轻;其次,多国寻求通过区域合作新模式,推进产业链更加多元化。此外,美国政局变动、各国提升减排目标,也在促成能源合作发生新的变化。
面对上述变化,中国能源行业应如何迎战?
传统能源:需求有望反弹,合作空间有限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能开启合作。年,影响全球能源合作的首要因素,仍然是能源需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曾作出预测,如果疫苗能够大规模接种,从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就会逐渐企稳,并有望出现反弹。这种局面也会带动能源需求、特别是化石能源需求出现回升。
需求反弹的力度能有多大?国际能源署预计,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较年增长万桶/日,增幅为6.2%,原油库存在12月前将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受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需求增长带动,煤炭消费将会不降反升,且增长率可能达到2.6%。
虽然化石能源需求可能出现反弹,但反弹幅度也许仍然有限,原因有二。
其一,经济复苏前景仍不够明朗。
当下,虽然疫苗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且在不少国家进入接种阶段,但疫情还有诸多变数。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受感染人数仍然只增不减。
由于病毒已在多国发生变异,这也让疫苗能否奏效存疑。上述不确定因素,使得各国的限制措施无法完全放松。如果经济复苏步履蹒跚,能源需求也难以出现明显反弹。
以石油为例,世界银行在《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中指出,能源价格受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的影响最大。
年油价将出现温和上涨,但涨幅有限,全年均价为每桶44美元左右,只略高于年41美元的价格水平。
其二,化石能源需求下降是大势所趋。
年9月底,中国提出要在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年实现碳中和。此后2个月中,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也公布了减排目标时间表。在加速减排的大趋势下,全球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将不断降低,需求也会相应减少。
以煤炭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预计,到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将止步于74亿吨左右,发达国家的煤炭使用量仍将继续下降。
所以,尽管化石能源需求在年可能会迎来一波反弹,并拉动全球化石能源投资增长,进而带动国际能源合作,但由于增长空间有限,化石能源的合作机会或将难现“井喷”。
因此,能源企业一方面可对现有化石能源项目精耕细作,另一方面应把合作重点转向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
清洁能源:技术将是合作看点,共享机制亟需建立年年末,在加速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减碳方面,世界各国前所未有地实现了大团结。
在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并再次重申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英国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将气候融资增加一倍;意大利将向旨在资助发展中国家脆弱社区的气候适应和复原力的适应基金捐赠万美元;丹麦则制定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即到年减排70%。
之所以会实现大团结,原因有二:
一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灰犀牛”。
在金融领域,“黑天鹅”一般指难以预见、偶发性强又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则指由于警示信号和迹象未被重视而引发的大概率风险事件。如果把新冠肺炎疫情看作“黑天鹅”,那么气候变化问题就是“灰犀牛”。
正因为看到“黑天鹅”带来的伤害,世界各国才如此重视气候变化存在的潜在风险。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年将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多国加快行动的起点。
二是为了更快地推动经济复苏。
当前,很多国家希望借助绿色能源投资,拯救备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经济。
其中,英国政府宣布一项涵盖十个方面的“绿色工业革命”计划,包括大力发展海上风能、推进新一代核能研发和加速推广电动车等,英国政府表示,这项计划将带动亿英镑的政府投资;德国也在去年通过《国家氢能战略》,宣布计划投资至少90亿欧元以促进氢能的生产和使用;美国新任总统拜登在选举期间就表示,将在四年内投资2万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以提振美国经济。
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将会拉动清洁能源、节能产业领域的需求和投资,势必会给全球绿色经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其中,技术合作的空间最大。
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前沿技术上,尽管少数发达国家有所领先,但主要经济体基本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技术研发能力也各有千秋。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既需要不同技术路线的尝试与比较,也离不开持续的大强度投资。这是行业待解的难题,也是各国合作的机会。
随着前沿技术日趋复杂,研发投入愈发高昂,要想实现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仅靠大型企业的闭门造车,恐怕事倍功半。
在未来的一年中,更好的策略是多方共同参与、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建立这样的共享机制,既可以扩大技术的“朋友圈”,又能让清洁能源市场更加活跃。
学会规避风险,才能迎战风险共享机制的优势之一是能规避风险。年,全球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能源合作也要把规避风险放在首要位置。从国际合作角度看,中国能源企业可以根据合作项目、地点、对象等特点,探索风险分担机制。
在“走出去”中,可以采取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中外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组建联合体、分工配合、技术合作等方式,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能够将中国的优势产能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要用好第三方合作模式,首先应以市场化为导向,针对目标项目做好研究。风险往往隐藏于角落,既有的国际合作案例告诉我们,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去考虑,项目也许具备合理性,但在落地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
所以,能源企业的国际合作不能仅靠几份可行性报告,而要与合作方一起,研究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细节,把情况“吃透”,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之中。
其次应以国际市场规则为准,在合作中落实合规要求。海外投资中,合作各方容易对规则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这就需要合作各方尊重通行的商业规则,强化合规意识,注重合规经营。
在“引进来”中,还可以通过参与各类“平台”,降低能源合作的风险。
首先,借助国家间的大科学合作平台,拓展能源技术国际研发合作的渠道。所谓大科学,一般是指投资大、多学科交叉的大型基础科学研究项目。解决气候变化等能源议题,也属于大科学研究的范畴。借助大科学平台,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其次,借助国内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平台,吸引更多海外资本和技术。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最完整产业链这两大优势。通过“引进来”,可以帮助中国能源企业了解能源行业,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最新技术。在外部竞争和内部升级的双重助力下,中国能源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获得长足的进步。
(作者系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