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年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在年会上发表题为《解剖债务灰犀牛》的主题演讲。
张晓晶认为,国有企业的结构性优势、地方政府的发展责任与软预算约束、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三位一体”,既带来了中国高速增长,也积累了大量风险。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到今天都没有理清楚,也就是政府最后还会兜底,国有企业结构性的优势还没有打破,包括硬约束的问题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形成“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针对这一问题,张晓晶表示,政府兜底看似是Hold住了风险,但是它的代价更大,所以需要推进各项改革,包括向竞争中性、所有制向中性靠拢;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约束扩张冲动,重塑央地关系;破除政府兜底、隐性担保,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退出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优化信贷配置。
截至年末,中国实体经济部门总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达.7%,接近于美国的水平,跟新兴经济体比起来中国的数据是比较高的,新兴经济体大概在%左右,但张晓晶认为,问题主要在结构上。
结构问题从三个实体经济部门来分析:企业、居民、政府。除此之外,还有增长速度问题。年全球债务是6万亿,年的时候是12万亿,年的时候是18万亿。全球债务的增速与中国比起来,仅有中国的一半,全球大概一年增长6个百分点左右,中国是12-13个百分点。除了结构,速度也是构成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