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罗思程
翻译
罗思程,万凤仪
文案
万凤仪
天呐!今天终于周四了!明天就周五了!大家又可以快乐了!外面阳光这么好,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学习的心情。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人民网英文版的一篇文章,该文章通过对布朗大学BrownUniversity、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和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三个学校中文戏剧社的报道,讲述了中国留学生通过中国戏剧在美推广中国文化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找到人民网原文的链接,在这里给大家献上中文翻译的版本!“我认为戏剧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伟大的一种,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分享何为人最直接的方式。”
--王尔德
戏剧,作为被王尔德称为“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伟大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观众中越来越受欢迎,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群体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戏剧社团无处不在。这些社团为年轻的戏剧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空间,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抱负具象化。
在大洋彼岸,许多中国留学生正在尝试在美国校园用普通话演出戏剧,建立中国戏剧社区,并推广中国表演艺术文化。四月底,布朗大学中文戏剧社创立后首秀,选取了中国现代话剧《恋爱中的犀牛》,总算将中文话剧带到了布朗大学校园。大约一个月后,纽约大学的中文音乐剧社团在曼哈顿的表演艺术中心推出了中文版的《我,堂吉诃德》。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无名中文戏剧社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它成立于年,创作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包括著名的黑色喜剧《驴得水》。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我们了解到在美国大学里创作这些非“主流“的中文戏剧并非易事。
布朗大学中文戏剧社《恋爱中的犀牛》剧照动力和目标:热情和责任感
布朗大学出品的《恋爱中的犀牛》制作人李涵晖说,“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留学生都对中国戏剧充满热情。”她认为这种热情是她和同伴们在布朗大学创办中文戏剧社的核心动力。“在中国,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比如孟京辉和赖声川,但在美国我们并不总能看到他们的作品。我们想创建这个社团,让热爱中国戏剧的人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激情,并与他人分享。”
纽约大学出品的中文版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制作人沈熠晖解释说,“或许是因为身在异国他乡,想到能用母语做这样一个传世经典,所有人都兴奋异常。那个时候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除了他们的热情,这三个剧社的成员也谈到了他们的使命感:推广中国戏剧,甚至是推广中国文化本身在美国的影响力。
“四年前,我们剧社还未成立的时候,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都没有中文戏剧社。这种情况在侨居华人数量较多的波士顿地区出现是十分令人惊讶的。”麻省理工学院无名中文戏剧社的高苹告诉我们,“所以,我们创立这个剧社的长期目标是使中国表演艺术文化在波士顿更有影响力,同时促进美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纽约大学中文音乐剧社团在后台排练努力和匠心:至每一个细微之处
虽然理论上讲,创作这些戏剧只是一种课外活动,但学生们为了演出效果的最优化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对于来自爱默生学院EmersonCollege的导演苏禹宁来说,无名剧社的话剧《驴得水》中最令人难忘的片段是其中一个主角铁匠和另一个叫佳佳的女性角色走在回家路上的一幕。“我们在舞台上放置了一个可以透光的大屏幕作为背景,背后放着一个光源。演员们站在光源和屏幕之间。”苏导解释说,“观众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他们的影子在动。因此,每一个细节,包括演员身体对准光源的角度,他们的背应该挺直还是弯曲,以及他们的动作如何与台词相对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排练的。”
布朗大学中文戏剧社也是如此。每周,《恋爱中的犀牛》的导演组都会开会讨论、分析和调整剧本。从布朗大学的校园步行十分钟便能看到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IslandSchoolofDesign,在那里就读的大二学生陈一苇负责了这部作品的舞台和道具设计。她的主要作品之一是放置在舞台中央的一个巨大的时钟,这个时钟在剧中被反复提及。“我试着将我的设计与剧中的故事结合起来。”陈一苇说。
纽约大学中文音乐剧社团演出后合照回响:我们从舞台上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剧社的每个人都被这出戏感动了。演到最后一幕的时候,我们很多演员都在后台哭了,”布朗大学中文戏剧社的一名成员告诉我们,“我相信这部剧如此打动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和我们产生了共鸣。”《恋爱中的犀牛》的作者廖一梅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这部作品标志着她青春的末尾,她再也不能写这样的作品了,因为这种力量和激情只存在于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一部作品是很有纪念和象征意义的。”
看未来:挑战与机遇
在美国用中文创作戏剧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作为“少数群体”,这些剧社注定在寻找赞助商方面有着更多的限制。
另一个典型的挑战是,大多数演员都没有表演经验,所以他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模仿和反复尝试。麻省理工学院无名剧社的导演苏禹宁学的专业是“导演和电影研究”,在制作过程中,他便尽可能地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利用起来。“在排练之前,我会为我们的演员安排一些训练小活动,就像我在课堂上学到的一样。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学习、练习和进步。”
这些艰巨的挑战让剧社成员们在成功演出后收获到了难以衡量的情感回报和满足感。他们很高兴地看到,台下坐着的除了中国观众,还有一些非母语的观众,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在网上对演出大加赞赏。来自麻省理工无名剧社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请了一位专业的翻译来翻译整部剧本,以确保那些母语不是普通话的人也能在剧场体会到他们作品的魅力。
中文戏剧社的学生把在美国推广中国表演艺术文化作为自己的长期目标。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这个英语为主流语言的社会,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他们将继续用自己的母语制作高质量的作品,尽最大努力丰富在美华人的生活,并为其他人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麻省理工学院无名中文戏剧社合照
最后,
中文戏剧社E-board成员的招募即将截止啦,还没有填写申请的同学们请在本周六中午12点前填写以下GoogleForm哦!